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专项课基础上的分级教学(中小学也在进行这项改革),通过高校体育课分级教学实践,从体育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定位、学生体育基础水平和体育课分级教学初中效果等方面进行民意调查研究,试图探索出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方法,这将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及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育俱乐部模式与大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春宇  徐明魁  杨芳 《体育学刊》2004,11(4):139-140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一方面,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和维护了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俱乐部在一些方面也妨碍和限制了大学生体育权利的实现,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改革,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正在不断兴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俱乐部的形成,构建了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新格局。网球俱乐部将成为21世纪高校女生主要的体育教学模式,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实施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模式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为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统计方法,探索深圳大学公共体育课以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授课的发展规律。专项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俱乐部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多年的探索和试验,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已具雏型,但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育,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体育自身的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处理好各种因素的关系,体育教学俱乐部才能走向成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项长期的任务,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体系和运作机制,也要做长期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浅谈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形式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必然地要为终身体育服务。目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了尽快地让高校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及终身的体育爱好衔接起来,我校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开设了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敏才 《体育科技》2005,26(1):82-84
在学习和吸收各种改革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课与“俱乐部”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对体育课与“俱乐部”相结合以及具体实施的对策进行论述,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符合工科类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模式,分析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和开展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就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盐城工学院目前公共体育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构建的工科类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图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有70%的专家认为理工类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很有必要,盐城工学院健美操120名学生选项实验班满意度高达94.64%。工科类院校在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的基础上,开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方式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成为学校主管部门的共识和新的战略选择,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在高校发展中得到了肯定,实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思想,丰富了体育改革的内容.体育俱乐部融合了体育与健康相互促进的新概念,具备了在高校发展的条件.本文通过调查、比较、分析,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与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分析了高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与模式、体育俱乐部、体育设施、大学一年级新生体育技术等状况,阐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更新观念;提出体育课、俱乐部、培训班三种教学形式整合模式的管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分项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阐述。指出体育课“俱乐部型”教学模式适合于高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考核标准对大学生体育课选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核标准对大学生体育课选项行为的影响●闫振龙陈善平王云冰随着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专项体育课被广泛采用。实践证明,专项体育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及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目前高校专项课的...  相似文献   

13.
试探对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与改革后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从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专项课,使学生系统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对增强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课是完成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大致有两种:一种为第一学年普通体育课,第二学年专项体育课;另一种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普通体育课,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为专项体育课,每位学生一般学到一门专项技术。而我校(原上海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调查、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把俱乐部的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引进体育教学。目前,国内高校运用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低年级开设专项体育部,在高年级以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育,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扩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构成因素包括指导思想(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终身受益)、程序(教师授课专业固定,学生自由选项)、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学管理(俱乐部式的经营方式)和考试办法(学生可选择考试内容,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综合评价)等。  相似文献   

16.
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周威  李寿荣 《体育学刊》2004,11(3):58-60
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改革近3年来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指出了学生自我健身意识不高、俱乐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体育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献调查对比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与超前的改革发展意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大学生不开设公共体育课。以开放式俱乐部的体育教学替代大学体育课的可行性。并通过2年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体育俱乐部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探寻到大学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体现出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植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及项目特长在兴趣中的强化,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高度信息化的世纪,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将从以往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综合型”人才方向转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俱乐部的模式正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热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建给高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贯彻《体育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大致有三种形式,即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体育教学俱乐部   高校…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体育课以专项课形式开课已成为体育同行们的共识,在众多的体育专项课中,乒乓球专项课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特点和现状,着重研究了普通高校乒乓球专项课的培养目标,应在学生掌握乒乓球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便能够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改革的必然产物,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有利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大体有三种模式: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