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工业文明即将终结,拯救人类的唯一文明形式无疑是和谐文明。和谐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人类融通,“天人合意”。和谐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是和谐文明的生态基础;和谐生产力是和谐文明的生产力平台;和谐发展是和谐文明的基本发展模式;和谐伦理是和谐文明的主流伦理观;和谐教育是和谐文明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和谐,是具有基础性、普遍性的社会和谐。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文化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没有和谐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用和谐文化观念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思维和文化环境,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保证和文化支持,培育全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李文 《甘肃教育》2007,(1X):5-5
实施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和师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快发展推进和谐.以先进文化孕育和谐.以民主法制和平安创建保障和谐.以环境建设促进和谐.以先进性引领和谐”的基本点,认真创建和谐校园,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4.
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这就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核心,建设和谐民主的管理队伍;坚持以教师为本,营造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坚持以育人为本,打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校园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首先应当是和谐的。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从学校发展看,和谐是一所学校赖以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两点:即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五个方面来理解和努力;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三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建设和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而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又是建设和谐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主要阐述了“和谐与发展”的涵义及其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和谐与发展”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谐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人们评价或判断事物的一种价值尺度,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内涵:即,和谐中的发展,发展中的和谐;和谐促进发展,发展促进和谐;和谐依赖发展,发展依赖和谐;发展为了和谐,和谐为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探索走自己的路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归之为“和谐发展观”,而正是这一日益凝练的“和谐发展观”还将引领要去走的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逐渐外化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模式”。中国和谐发展模式是由三个不同层次——和谐国内社会、和谐地区与和谐国际社会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地建构起来的,而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能否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建设。则需要构建相应的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生产力之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曾撰文指出,教育是生产力之母,生态是生产力之父。如果说教育是生产力运行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么,生态就是生产力运行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是,教育和生态只是支持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构件,怎样使教育和生态实现动态最佳结合,使生产力系统实现内部和外部关系最优从而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呢?唯有和谐能够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黏合在一起。人文生态的和谐是社会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人文基础;自然生态的和谐是自然生产力系统健康发展的自然基础;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宏观和谐是孵化新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见,和谐是新生产力的巨大孵化器,和谐在客观上成为生产力之祖,成为生产力健康运行的黏结性因子;和谐生产力是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天人归一,万物互动,和谐发展,才是生产力运行的至高境界。所谓人类的随心所欲之点——“欧米茄点”,不过是痴人的呓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生态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它有深刻的内涵和诸多发展理念的创新 ,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地与地之间协调发展 ,其本质要求是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人为中心的人 -社会 -自然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而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和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在实践中围绕协调发展遵循 6项原则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从事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核心主题,也是“中国梦”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中国梦”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梦”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梦,还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享梦,更是人与自我和谐发展的幸福梦,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多维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对此,应加以全面理解:一要准确定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二要认识到人在能动改造自然的同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三要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科学地对待和开发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自身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人类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是科学发展的理论。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我国几代领导人对于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认识是一个曲折过程,从毛泽东的战天斗地的生态价值观,到邓小平的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江泽民、胡锦涛的协调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之一.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应特别注意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着重从资源、环境、生态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福建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福建省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及其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对矛盾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身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统一的双重生命的存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旨趣,但制度化的学校场域中却遮蔽了学生生命。班主任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生命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和消费方式,它关注生态和环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宜居重庆则是在科学发展观和314战略指引下的宏伟实践和有益探索。生态旅游与宜居重庆在对环境的关注上表现出惊人的契合。本文通过研究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对建设宜居重庆的价值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提出了强化生态旅游意识、培养生态旅游人才,加强生态旅游市场调研、完善生态市场需求预测,科学评价资源环境影响、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改善重庆城市人居环境、树立生态旅游城市形象,建设生态旅游设施、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等六项旨在建设宜居重庆的重庆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蕴涵的本质思想。生态思维反思传统主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提出整体主义、平等观念、有序循环思想等生态原则,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走现代工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思维的现实探索与实践,生态思维呼唤生态人格的觉醒,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意蕴,对于解读现实社会的生存困境,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方位生态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