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福祥 《中国语文》2012,(4):347-355,384
本文将传统所说的语序演变离析为"语序选择"和"语序创新(语序演变)",指出以往所揭示的汉语语序演变多为语序选择,汉语史上严格意义的语序创新殊为罕见。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动因可能是标准语或官话方言语法结构的扩散,以及北方非汉语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序,是表达汉语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方言也不例外。西宁方言不仅表现出与共同语大相径庭的特殊语序,而其自身又杂而不乱,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其独特的表达习惯体现了语言发展中变异与稳固的运动过程,形成了语言家族中“母语”与“子语”的总体整合。  相似文献   

3.
十四儿·依,1954年出生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东干人的第四代后裔。从他用东干文创作的诗集中,我们发现了东干语的一些特殊语词和特殊语序。语序上至今仍跟汉语陕甘方言对应,但有些特殊语词在陕甘方言中也已不说了,作为"活化石",依然存留在东干人的口中。这些现象,对于研究西北汉语方言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汉语语法中,一个突出特征是语序和虚词对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作用。助词的使用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突出特征,毕节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发音接近四川、云南、湖北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相比,毕节方言体貌范畴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语序、形态变化、词缀、省略等语法角度探讨了维吾尔语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序研究是语言类型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聚焦疑问标记的语序,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及跨语言对比法探讨疑问标记以整句作为参照时所处的相对句法位置,进而揭示汉语普通话及部分汉语方言在疑问标记语序上所呈现的类型学特点。通过跨语言对比发现:有些语言当中没有疑问标记,也不存在疑问标记的语序问题,如英语、斯瓦希里语等;有些语言当中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疑问标记,如日语、阿美语、乌尔都语等;疑问标记的句法位置可以分为句尾型、句中型和句首型三类;从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来考察,汉语的疑问标记包括两种语序类型,一为普通话的句尾型,二为苏州话、昭通话等的句中型,暂时没有发现句首型的实例。句中型语序类型的发掘,是语言类型学在汉语研究当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复合词的"异序"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复合词出现异序现象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汉语的韵律要求和共同的语素义为之造就了支撑条件,是丰富的方言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汉语构词上语序AB式和BA式并存的事实证明,汉语不仅有“修饰语 中心语”的偏正式合成词,也同时具有“中心语 修饰语”的正偏式合成词,后并非受亲属语言或古越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泰北热水塘村、大谷地华人村华语使用情况和变异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云南方言为当地第一语言,华语使用语域有限,但华语认同度高;吸收其他汉语方言、地区语言的元素,泰北华语词汇在语义和构词法上产生一定变异;语法受到泰语深远的影响,虚词功能弱化,语序逐渐趋向泰语的语序。  相似文献   

9.
羌语白水话属于羌语南部方言雁门土语,它的语音系统比较简单,复辅音声母已经消失,韵母受汉语影响大,声调能区别词汇和语法意义;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丰富,语序相对固定,以SV或APV为主要语序。  相似文献   

10.
王双成 《中国语文》2012,(5):469-478,480
介词在汉语中广泛使用,不同的方言介词的数量、类型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介词的使用上,西宁方言有前置词和后置词,而且后置介词较为活跃,后置词的使用特点是和西宁方言语序类型的变异相和谐的,也和SOV语言的接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现代方言与传统音韵学结合的方法,以徐州方言为基础材料,对徐州话和普通话系统的区别作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规律,论证徐州方言的音韵学价值,对某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另一目的在于帮助徐州人学习普通话时自觉地运用语音对应规律正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潮汕方言数字化的搭建,分为:方言字的收集整理;方言字库的建造和安装;输入法的设计;词汇的收集;注音程序的设计;古籍的数字化;语音合成。根据Windows输入法接口IME规范,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潮汕话输入法,同时对其它方言的数字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湘籍作家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进行文学创作,其心理动因在于强烈的方言情结。这种方言情结带有极强的乡土根性,源于他们对乡土家园根深蒂固的情感依恋和对精神家园的自觉追求。由于文学创作的语言本性,现代湘籍作家们的书写行为必然由精神还乡演变或具化为语言原乡之举。母语方言成为他们文学想象中重要的话语资源,这种认同和运用母语方言的写作方式,也成为他们展现湘地独特的生活图景和生命形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元曲选》中不少词语在方言中有所存留,用方言材料释词,对确切把握《元曲选》中词义有很犬帮助。选取《元曲选》中几个普通话不用或少用的词语.利用方言材料作尽可能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学前期是学习普通话的关键期,进而提出把方言学的研究分成方语和方音两大部分,并以云南部分方言为例,阐释了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在于纠正方音的观点,从而为各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一条更为简捷和有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7.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18.
西充方言中的"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与山西、青海、合肥等地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各自产生方式和时间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西充方言中该语音现象源自历史上的移民所导致的方言接触,大概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  相似文献   

19.
兰州话"把"字句研究的成果中,较少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觅途径,从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这一角度出发,对谓语和宾语在句子中的施受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本着真实性原则,深入分析了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从另一角度展现了兰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语音造词是比较能产的一种造词方法,这是词语中音与义一种互动、制约关系的反映,也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许多语言和方言都有语音造词方法,如古代汉语、海口闽方言、黎语、壮语等。海口闽语通过语音造词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音变造词、叠音造词与音节联绵造词。海口闽语经由音变、叠音、音节中的声韵联绵等方式创造了较多的名词、动词、量词、拟声词、状态形容词、联绵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