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2.
紧扣课文分析,曹刿是中心人物。课文从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三方面写长勺之战。始终围绕曹刿,抓住“论”字,详写曹刿战前论准备,战后论原因,略写战斗过程,从而实现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才能。显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曹刿,曹刿是矛盾冲突的主体,集中刻画的对象。虽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庄公,但也不应简单地说他“目光短浅”。首先:大敌当前,准备  相似文献   

3.
4.
《曹刿论战》(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公元前684年发生了齐鲁长勺之战,齐国是强国,借口鲁曾干涉内政,发动了战争;鲁国是弱国,处于防守地位,结果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精巧,剪裁得当,语言精炼的特点。结构精巧。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并与他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主动请求晋见鲁庄公,作者写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语。“肉食者鄙,未能…  相似文献   

5.
一、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并无此题目,标题是后人加上。内容是记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并赞扬曹刿的爱国思想,重视人民力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长勺战役发生于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鲁桓公十八年,桓公亲访齐国,因其夫人与齐襄公私通之故,而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  相似文献   

6.
结果:齐师败绩 结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把握战机,讲究战略战术是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以下几点。 1.古今异义的词 本文出现了诸如“牺牲、可以、狱”此类古今不同意义的词。翻译时,必需根据原文内容运用其特定含义(古义)对译;切忌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牵强附会地予以解释,以免错译或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是中学语文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文章 ,塑造了曹刿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许多人把文中另一人物鲁庄公看成是目光短浅的昏庸国君 ,把他看成是曹刿的反衬人物。粗粗一看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认真学习 ,并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新的理解。这样 ,能引导学生读书时产生疑问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疑问 ,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曹刿本是一名布衣 ,他不顾当时“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腐朽教条 ,毛遂自荐式地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争 ,并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使这场反侵略战争以少胜多 ,以弱胜…  相似文献   

9.
一、牺牲现在一般给“牺牲”注释为“祭祀用的牛羊豕之类”。此注释不可谓不对,但有缺点,未说明“牺牲”的确切含义。《春秋左传正义》云牺牲玉帛“四者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本文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齐国(在今山东省中部)强大,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弱小,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因为战争发生在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光辉著作中,对《曹刿论战》作了极其精辟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曹刿论战》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包括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评论),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做到言简意明,写得恰到好处。 全文共三节,自成段落。  相似文献   

11.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全班:鲁庄公、曹刿。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全班:长勺之战。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生(1):战前、战中、战后。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全班:(大声)敢。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  相似文献   

12.
对《曹刿论战》的教学,不但可让学生学到古文知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特别是在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  相似文献   

13.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14.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的精讲要点有二:一是曹刿的远见卓识(表现在运用“后发制人”的战略防御原则上),二是文章的写作技巧(表现在材料的详略安排上)。导读过程依序确定为如下三步:导读(研读)、导思(领悟)、导用(应用)。一、导读(研读)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先粗读,再细读。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篇的研究上。 1、由教师提供背景材料:这段史实载于《左传》,《左传》是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本文记述的是齐鲁两  相似文献   

17.
备课资料作者《曹刿论战》是从《左传》摘录出来的短文。《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有人考证,《左传》的作者是战国初期人。背景《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齐强鲁弱,齐大鲁小。在齐鲁  相似文献   

18.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生A:“曹刿不是说‘肉…  相似文献   

20.
黄汉贤 《中学文科》2006,(12):78-7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参》这样分析《曹刿论战》的主题:这篇课文以具体的史实阐明必须取信于民。运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仔细思考后,觉得此说欠妥,不符合文章实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