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佩仪 《教育导刊》2001,(19):28-28,39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深刻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并把它广泛迁移到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等弊端,致使学生的求同思维欠长,求异思维欠短。创新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革除这些时弊。根据自身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培养创新思维,贵在做到“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思维过程让学生说”、“重难点让学生议”、“学习方法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语言学科的写作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在作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这个渠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束缚,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以智力取代创新能力的现象,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而我们所面对的高中学生思维尚未形成定势,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最少保守,最肯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结合生物教学,谈谈自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我以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谈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教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我以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谈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新世纪的召唤,创新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学生学习要创新。教师教学也要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中学英语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体操”的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英语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思维、发挥潜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连双 《时代教育》2008,(1):100-101
新课程改革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基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的,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黄荣新 《教师》2011,(13):48-49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一般模式是:感知一理解一巩固运用,教学过程的内容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的动态结构的转化过程,其中思维是这一过程的动力和灵魂,而传统的教学重知识忽视思维和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忽视了个性,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经过长期教改实验,我们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赵彬 《天津教育》2001,(10):40-42
素质教育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将素质融入到学科教育中,进行科学实验和具体研究,才能增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除依赖于扎实、丰富的知识和多种思维能力的支持外,更得益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创新思维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强化知识发生过程教学,强化学生思维,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不良的情境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它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促使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出个人独特见解,发挥自己的独有才能,力求创新的一种思维。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旨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发展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施学清 《中学理科》2006,(12):13-14
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在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其他途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数学的教育功能更是得到世人的认可:数学对于发展人的理性思维、创造能力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价值.而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应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为新时代造就更多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创新人才.本文依托中学数学教学,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力。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努力给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在要求。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要在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着手,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的时间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弊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这一要求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固有习惯经验的禁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