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杂剧的表演者具有"行当"和"人物"双重身份,他们都是功能性的演述者.演述者在剧情之外为"行当",在剧情之内为"人物".演述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剧场交流的需要转换演述身份,通过"行当"念"上场诗"和剧名、"人物"的"背供"和巧设"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与剧场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当下的审美交流,使舞台表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互补、不即不离、演戏与游戏交融一体的审美关系.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交流语境和剧情演述时空的转换.元杂剧是一种"无墙之戏".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戏剧形态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戏曲研究界多沿用王国维“代言体”指标元杂剧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这是对王国维“代言体”的误角,“代言体‘说并不能概括元杂剧的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演述”一词才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元曲选》本《盆儿鬼》中,剧作家从"行当"干预、"角色"干预两个角度对该剧演出进行干预,即所谓"代言性演述干预",剧作家通过对杂剧演出进行干预,将弃恶向善的价值取向隐于作品中,从而塑造作品善恶分明的独特的性格,并对观众进行审美引导,使得这一部作品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4.
戏剧与讲唱伎艺在北宋京都的瓦舍勾栏一同繁盛,促使戏剧叙事功能的强化和戏剧故事的世俗化,并直接导致了元杂剧的形成。因此元杂剧与讲唱文艺在演述方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故事整体结构上词话韵语的大量间插、单折中第三人称讲唱形式的直接运用、故事背景交待及人物内心情感抒发中讲唱人声口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戏曲学界一直遵从王国维先生的戏曲“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这一观点,将“代言体”视为戏曲形态。从语义学和剧场交流语境的角度,对中国戏曲形态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无论是用“叙事体”还是“代言体”来解读现存的戏曲剧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点,取代它们的是“演述体”。  相似文献   

6.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历史剧的研究与探讨,成绩斐然,但大多数仍局限于旧历史主义的观点之内。从新历史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争论很久的问题,沿着历史的文本性的思路重新审视历史剧的创作,用新历史主义的史剧观来分析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剧与历史是一种文述与演述、本事与新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应落实课标要求,学习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戏剧教学课堂。运用“论坛剧场”策略,学生的角色由观赏者变为观演者,教师的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相似文献   

9.
在元杂剧《李逵负荆》中,“说破”艺术表现得非常充分。戏外,观众通过剧中的“人物说破”、“剧情说破”等艺术形式明白误会和真相。戏中,李逵因误会“糊里糊涂”、“一错再错”。对错、真假之间产生出了喜剧效果,而“说破”,在增强戏剧的喜剧效果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纪亚利 《考试周刊》2012,(64):96-96
随着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在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演”不失为一良策。本文从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演”的价值、适合运用“演”教授的内容及“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操作策略等三方面阐述了“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演讲,作为一种有着无穷魅力的口语艺术活动,固然以“讲”为主,即以内容为根本,或真切感人,或深刻警醒。但是,“演”也很重要,精彩的“演”能使演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什么是演?如何演才能充分展现演讲的魅力呢?首先,让我们来区别一下演讲与表演。表演具有文娱性、角色性等特点,如话剧,演员扮演的是剧中的角色,其喜怒哀乐、言谈举止都是角色的表现,要求夸张,要求惟妙惟肖。而演讲则完全是真实自我的流露,演讲者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和动作表情,利用各种可用的艺术来传情达意,因此演讲者不是演员,演讲的演也不是表演,而是为了讲而演。  相似文献   

12.
“演、泗/涕/鼻涕”历时更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演”表示鼻液,“涕”表示目液。发展到中古,由于目液义换用“泪”来表示,因此,人们便用声近义通的“涕”来代替“演”,西汉后期出现并随即完成了这一更替现象。偏正结构“鼻涕”最早出现于西汉后期,发展到明代,表示鼻液义则主要使用复音词“鼻涕”,只在特殊语境中才用单音词“涕”,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师教学中重“述”轻“写”的现象.结合作者自己“述”和“写”应成“并蒂莲”的感悟,阐述了教与研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追求方向,并提出教师写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师教学中重“述”轻“写”的现象.结合作者自己“述”和“写”应成“并蒂莲”的感悟,阐述了教与研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努力追求方向,并提出教师写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小学英语作业存在纸笔化作业较多、实践操作类作业较少的问题。为改变作业与课程改革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应创设富有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的“表演+学习”的英语作业——“演学”作业。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探讨“演学”作业的重要性和实施原则,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作业育人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肖明华 《新疆教育》2012,(21):163-163
介绍了演课的方法,并将演课与课堂教学、演课与说课进行了细致的比较,阐明了演课的特点,以及在演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莎士比亚剧中的哈姆雷特“由一百个演员来演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此话在理,也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认可。道理明摆着,每个演员都是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演绎剧中的人物的。同样是《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大陆演员和港台演员在剧中的表演可相距甚远,但同样得到了许多观众的欢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剧场和课堂有本质的区别,演员也不同于教师,但就演员与教师本身的功能特点来分析,还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那就是必须以自己的演出或授课行为对观众或学生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分别达到不同的目的。可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  相似文献   

18.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19.
《小马过河》是一篇入选教材很久的童话故事。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几个学生,按照预设的情节把课文演一演。台上的小演员们与课文一致的台词,以及生动的演艺,往往令我陶醉于自己设定的美好情境中。但令我不解的是,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如今再教这篇课  相似文献   

20.
文非 《语文知识》2000,(9):70-71
高中语文第五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有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教材将其中的“继述”释为“继承、讲述”,失之。其实,“继”“述”二字同义,都是继承之意。“述”,《说文》释为“循也”。《汉书·地理志下》:“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流放,作《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