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代将地方僚佐的选用权收归尚书省吏部,吏部增设侍郎作为副贰之职,出现了尚书与侍郎分层铨选的格局,从而扩大了吏部的选官权限,使吏部的责权划分更为明确,在选举制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吏部的职能核心是主持帝国大小官员的铨选,吏部在隋代职官体系和政治运作中均享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西晋在立国之初就把“扬清荡浊”①作为选官的原则。泰始四年晋武帝发布督励地方官的诏书,号召施教育、兴产业,谋求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时,要求推荐“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调查并报告公正为官、热心公务的官员和行为不轨、敛积钱财的官员。主管人事的吏部官僚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挑选的。魏末晋初吏部尚书卢钦,生活“清贫”,死时家中几无积蓄,人事方面他是唯“才”必举,被世人称为“康平”。另外,在司马炎当政时,担任了十余年吏部官僚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在担任吏部郎期间,也被称颂为“清明”,他荣升之后,仍然一…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经济蓬勃发展,体制更臻完善。与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制相对应的吏部铨选是唐代社会政治体制渐趋完备的反映。吏部铨选的标准既有效的保障了唐代官僚队伍的质量,也为考查唐人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本文拟通过对吏部铨选标准的解读以及铨选标准与唐人语文素养之间关系的探究,为当前的各级各类考试和语文教师的培养与任用提供一点启迪。  相似文献   

5.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开创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在统一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拘一格引进先进人才,彻底改革官制,对增强国力和统一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实行的客卿制、郡县制、上计考核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后推行的军功爵制对完成秦的统一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称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代替汉代的察举制度。由中央选择各州郡“贤有识见”者为中正,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然后,按其德才、家世门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即九品,上报吏部,以备中央选官之用。这一选人任官制度从魏晋到隋初继续了三百多年。对于这一重要的选官制度的称谓,在迄今为止的大、中学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以及名家专著中,无不称之为“九品中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最     
最早的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时创立的。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  相似文献   

8.
先看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对汉朝选官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C.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D.西汉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众所周知,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10.
水晶 《文教资料》2006,(28):22-23
官僚制理论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建立在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理性官僚制,被视为法治主义、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法家思想中就蕴涵着这种官僚制主张,笔者称之为法家官僚制思想。法家认为强大的王权、令行禁止的法治、富有效能的职业官僚队伍,是使当时混乱的社会恢复为有序状态的最有成效的方式。为此,法家全力投入到对官僚制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建设中,对法律制定、设官分职、选官考课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卓越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东汉存在着大量世族豪强。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严正削弱了申央集权。西汉时期,传统的世卿世禄被废除后,代之而起的选官制度却又成为培植新的世家大族政治势力的温床。东汉的选举是以任子制和宾举征辟制为主要途径。任于制度是封建王朝给予大官僚的一项政治特权,是大官僚子弟入仕的一条捷径。特别是东汉王如实行保护豪强大族利益的政策,侄子制更为盛行,使一大批官僚成为世代为官的官僚世家。在察举征辟中,官僚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选官制度是国家用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其选拔官吏制度也更加完备。《明史·选举志》载:“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日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并用“三途并用”来概括明代选官途径。关于三途,人们说法不尽一致。明世宗说祖宗朝用人三这为“科举、岁贡、荐举”[1]。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市郊区张家台)人。生于嘉靖四年,死于万历十年(公元1525年——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予机要政务。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开始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丞相的地位)。他执政时,能从明朝的实际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对他的评价无论是当时或是后世,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有人称他是“宰相之杰”,“旷古之奇才”;后世有人说他是“救时之相”,也有人赞他是我国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而另一种评  相似文献   

14.
唐代门荫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荫,是封建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至唐而完备。用荫原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门荫给高官后代提供优先充作各阶层官僚以特权.同时也使他们享有经济的免役权。门荫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6.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潘培琪 《历史学习》2003,(10):37-37
人教版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一道选择题为隋唐时期,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为C,笔者认为答案是错误的。尚书台原系西汉汉武帝时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公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不屑为。尚书一职官卑位低,易于驱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置尚书令、尚…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道中国古代史试题:自隋唐以来负责考试选官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同学们刚接触这一道题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A.选择“吏部”,究其原因是翻阅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教材(选修),能找到对吏部职能的解释是“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而对礼部的职能只解释为“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如下文楷体字:三省六部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历代君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在建立并逐步完善自己的官吏铨选和管理制度,对于官员的任免、考绩、品秩、假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关于官吏任免调动的专用名词。积累并掌握必  相似文献   

20.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