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技术哲学的观点,技术有“明言”和“难言”之分,技术知识有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之分,并呈现各自的特点。明言知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确定性等特点。难言知识具有非逻辑性、不确定性、主体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其学习和掌握,必须通过个体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反复地模仿、长期地体验和不断地练习才能实现,更需要受教育者个体的尝试与顿悟。而在中等职业学校里,《电工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能适应相关岗位的电工技术。但按照传统课程设计,它所能体现的都是明言知识,更为重要的难言知识在课程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因此,研究电工技术知识的特点,并据此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多维标准实质上是明言知识与难言知识及其相互转化的要求。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应是波兰尼explicit knowledge&implicit knowledge最好的本土化对译。难言知识先于、优于明言知识,难言知识处于学科课程发展的关键部位。课程既是明言知识系统,也是难言知识模块。学科课程资源要素的开发,大都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使明言知识与难言知识相互转化。素质教育是发展和增益主体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发展过程就是难言知识—明言知识—难言知识的螺旋转化过程。学科课堂教学的功能就在促进这种转化的加速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学习活动涉及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能够运用但说不出来的知识可称之为默会知识。而以书面文字、地图或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被称为明言知识。明言知识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而默会知识是明言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往往发现有的知识和呈现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体系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重组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改编、设计、开发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 一、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关注这一知识对学生后继学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制科学灵活高效的习题.  相似文献   

5.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对职教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确立“知识是个人的”的知识观,实现职教课程的知识观转型;明确默会知识是掌握明言知识的基础,促进两类知识相互转化;重新审视学徒制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加大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四个方面论述了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一、关注儿童,树立全新的课程意识 以往我们对课程的认识存着只重视课程的规定性,忽视课程的"创生性"的倾向,认为课程是一种规定好的东西,只能不折不扣的完成.因此课堂上既不关注儿童的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也不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切照本宣科,忠实地执行着教材.  相似文献   

7.
熊和平 《教育科学》2005,21(3):36-39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习惯了在"狭义"上诠释课程,把课程限定在文本范围之内.这就造成了知识观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课程主体消失在文本之中;课程研究拘泥于技术取向等种种局限.然而,随着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产生了怀疑,文本不再被看作为不可动摇的、惟一的知识来源.这种语言学的转向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课程的意义逐渐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当代的课程研究理应关注语言学的转向,并在课程语义学、课程语用学、课程语音学等以前被忽视的理论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喻世明言》"被"字句类型及特点的考察,进而考察《喻世明言》"被"字句的诸多指标。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喻世明言》"被"字句的使用与明代的其他作品存在差异,而保留了很多唐宋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热工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强烈反映的知识点"记不住"和"不会用"两大难题,提出基于知识体系的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率和运用能力,强化热工学课程对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知识框架,让知识细节与逻辑关系铭刻于大脑中 学科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无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课程如果没有严谨的逻辑性,学生会因为仅学习到零散的知识而导致思维混乱,难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3S技术、区域地理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单元教学有别于一般的、传统的、关注知识和章节的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以课程整合为手段,关注知识范围更大更广,关注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逻辑性和迁移性。大单元可以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后的一个知识模块、一个主题、一个关联内容、一个学习领域等,也可以是基于培养学生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或某种核心素养而整合的专题模块。  相似文献   

12.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托,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保证.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引领、能力为目的"作为目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以研究生个体发展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指向、以"学习化课程"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结构形式;课程体系实施的设计应坚持课程体系结构与课程管理之间的逻辑性,突出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的开放性,关注过程环节的反馈性.设计多样性课程体系应遵循完整性、通适性、多样性和反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要求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从"人本"理念出发,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转变为以"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就数学学科而言,因数学知识抽象,逻辑性强,不少数学教师教学时感到自己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究其原因,就是数学教师关注知识的"教"多了点,而关注学生的"学"少了点.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如何从"文本"走向"人本",为学生创设良好和谐的发展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呢?笔者做了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4.
知识,有不同维度的分类。从知识的可表述程度来分,古来的所谓言教和身教大体可分别称作“明言知识教学”和“难言知识教学”。而难言知识教学涉及的问题很多,非一个“身教”可以概括的。同时难言知识的教学还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概念辨析我国研究难言知识的话语背景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国家1993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策略,十余  相似文献   

15.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0):15-19,14
从方法论上看.当前有关课程知识的许多研究似乎仍属于一种"外推式"而非"内生式"研究,缺少一种教育学的学科内在立场,缺少对课程知识的教育学属性的关注。虽然可分别从课程编制理论和批判课程论的理路中。梳理出有关课程知识与一般性知识经验的划界理解,但前者体现的是心理学视角,而后者体现的是社会学视角。基于教育学的立场,我们认为。意义性是课程知识教育学属性的一种应然定位。它主要是指课程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建构给予关照的一种价值性特征。首先表现为课程知识不能成为规训、压迫学习者心灵、精神、语言、身体等各方面的异化力量,其次表现为课程知识要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16.
高小珍 《考试周刊》2008,(17):25-27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执行行为和方式.过去对课程的理解仅仅偏重知识方面.现在必须从片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观.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这一课程性质更加明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工作知识,而且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结构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三段式课程"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都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宏观模式,后者其实是前者的变种.这种以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为基本依据所形成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在实践中是低效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结构模式,这也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来就没有忽视过儿童的经验世界。 早在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已开始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只是,那时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经验.即与本课所学新知相关的、对新知学习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数学知识系统内的旧有知识。这种关注一方面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前后逻辑性与系统联结性,另一方面.恰是认知心理学中学习理论在数学学习领域的一种应用。当时,我们提倡“复习铺垫”,恰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只是,在目前看来,我们遇到两个新问题。其一.这样的复习铺垫是只关注了知识接受本身,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与创造性。其二,我们对于儿童的经验系统的关注是否只关注了纯数学的一面,而忽视了“生活经验”这一经验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我们还忽略了“生活经验”对于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勇  阎水金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7-21,43
知识是课程发展的三个重要来源之一.当代西方知识观经历着以下的转变:知识的本质从绝对真理性到生成建构性,知识的存在状态从公众知识到个体知识,知识的属性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关涉,知识的种类由分层到分类,知识的范围从普适性到情境性.由此对当前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课程目标应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课程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课程实施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实践范式,教学过程中应更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降,"表征主义认识论"使原本完整一体的知识于"知性"与"物性"、"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等多个维度上发生分离。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教育世界所传播的仅是知识的"一半"或言"半体知识"而已。20世纪中期以后,认识论革命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完整知识"的诉求,终使"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瓦解,并逐步转向知识"现象学"。该背景之下,"现象学"知识即由范例、行动、叙事、情境所承载的"完整知识"在教育教学中逐一得以凸显,并将主导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现象学"旨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