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代诗文创作虽无大的建树,但仍然对明代诗文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在诗文创作上为革除时弊,挽救文风,众多文人提倡古代的风雅精神,然各有变化。在元代诗文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影响下,明代的文学理论以辨证接受的态度,对前代文学取长补短,并从创作实际出发,构建新观念新理论,从而作出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2.
李梦阳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他与“七子”中其他人一起掀起了明代坛中一场学革命。其复合理论主要体现在提倡真情、强调格调、重视比兴等方面。诗创作内容广泛,成就最高的是诗歌,能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关心民生疾苦,具有较强烈的批判精神,散也有可观。  相似文献   

3.
明代诗复古之风盛行。这是因为明代初年,刚刚结束了异族统治,政治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人学士非常思念故国悠久的历史化,这是产生复古思想的现实基础;过去的时代也确实产生过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值得人学士倾慕。所以明代诗大都有一种尊古复古的倾向:写诗学李杜;作学秦汉。宋濂和高棅便是明代初年诗复古主义潮流中的两位代表。  相似文献   

4.
探究明代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应自明初开始,其中既有政治上元明政权更替的民族原因,也有礼制上追慕汉唐祖制的缘故,还和明朝最高统治者朱元璋的直接干预有关。从高启的诗文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80年来的盛唐诗文用韵研究可分为草创、蓬勃发展、转型创新三个阶段。本文意在从个案、分体裁、分区域、断代、方法等5个方面,分析归纳盛唐诗文用韵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拓展盛唐诗文用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其原因在于:诸多重要的诗学理论已于初唐时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和主张也多为盛唐诗人所认同;因为时代的熏染,盛唐士人大多过着心性放达的诗化生活,他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与自由心性更为契合的诗歌创作上,而不愿意去进行纯理性的思考;盛唐时期确立的“诗赋取士”的定制,使士子大多热心于“实战”的演练,相比之下较为轻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变观念本身有经学方面的历史渊源.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将其提升为一种系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文学理论.从"正"的方面讲,刘勰认为它是一种经典式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范,是作家进行创作时应予以严格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作家应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是"变"."变"是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的推陈出新,刘勰所主张的"变",是对"正"的灵活运用和适当拓展.只有合理地"变",才能体现出"正"的意义和作用,也只有用"变"的态度对待经典,用"正"的原则指导创新,才能在经典与新变的理论维度上确立作家自身的文学存在和创作个性,才能实现继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正变"理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起着联系有关继承与创新、"名理"共性与"变文"个性等理论文体的纽带性作用.这是进行<文心雕龙>研究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邺嗣在清初宁渡遗民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其诗多乐府,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能刊落凡庸。其论诗.认为诗歌应独具面貌。主张诗出性情,并通过增进学问以增强诗人驾驭性情的才气。进而使诗歌达到反映现实、意存讽刺的教化功用。李邺嗣的诗论及创作对清初宁波诗风兴盛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邺嗣在清初宁波遗民诗人中占有突出地位。其诗多乐府,感怀家国,呜咽悲戚,能刊落凡庸.其论诗,认为诗歌应独具面貌。主张诗出性情,并通过增进学问以增强诗人驾驭性情的才气,进而使诗歌达到反映现实、意存讽刺的教化功用。李邺嗣的诗论及创作对清初宁波诗风兴盛具有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历史即人的空间经验的历史。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明遗民的文集,可以读到大量记述他们的空间经验的文字。文章以顾炎武的文章为个案,从空间角度切人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考察作为空间现象的明遗民群体。试图说明,明遗民虽然积极地参与了空间之自然维度与文化维度的重建,但是却被传统的士大夫伦理禁锢于前明的时间维度中,这正是其生存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敦煌壁画中蒙古族妇女所戴固姑冠的形制、元代蒙古族进驻沙州的时间、蒙古族开始大量做佛事活动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固姑冠是元代中期至晚期流行的式样.另外,还说明了固姑冠与乌桓妇女所戴"句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复杂性决定了置身其间的文人抉择的难难,俞明震是晚清著名诗人和社会活动家,通过对其《觚庵诗存》的剖析,来寻找贯穿其一生的精神困境,同时揭示近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心态和抉择过程,事实上,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走向,既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境界,又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近代,乃至现代当中国历史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盛唐诗坛向中唐诗坛过渡中,顾况的意义一直被忽略。他本人身历这两个时期,其诗歌主要是歌行创作遗有盛唐风骨,成为后世诗人取法盛唐的"活化石"。顾况存世51首歌行题材丰富,其中题画诗和音乐诗成就颇为突出,其题画诗打破了杜甫确立的范式,扩展了题画诗的表现领域,并开创了题画诗的幽默风格;音乐诗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写,并对稍后白居易等人的音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顾况的歌行语言特色上兼具"俗"与"奇"的特点,俗的一面影响到了稍后重写实、尚通俗的元白诗派,奇的一面则被尚奇的韩孟诗派所继承。可以说,在大历诗坛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顾况肩负起了重任,并且成为了元和诗人直接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15.
方回论诗首先格律、倡拗体,在论及律诗对偶时,十分强调“变体”作用;其闪,重视虚字与用事;第三,强调诗法的“活”与“新”。方回的诗学、诗法理论虽瑕瑜互见,但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方回诗学、诗法的着眼点在律诗;方回的有关论述,增进了我们宋诗风貌的了解,明白了宋人在诗歌技法的推陈出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方回诗法理论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本论文将路翎发表的文论文章归纳为三个时期分别论述 ,并在整体上透过代表性的文论的分析指出路翎 195 5年前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在分析文论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路翎文论发表的背景 ,与他本人创作上的关联。本论文偏重史的研究 ,至于路翎的文艺思想本身 ,有待于另一篇论文完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作品中情景意象及诸种艺术要素审美构合的意境,其创塑出的艺术形象无疑更加鲜明生动、天然真趣,在整一统合的实的氛围中,蕴含更具丰富、深邃的想象玩味的虚空间,从而使韵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上升到更为强烈、丰富的审美感染力层面。从这一角度看,意境中的虚,是诗歌真味得以凸现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意境说和韵味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有机的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9.
霍姆斯的诗歌翻译理论涉及可译性、译者条件和翻泽策略等诸多方面.本文意在以霍氏的五篇相关论文为根据,对其涛歌翻译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班固的诗歌理论表现出很深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对诗歌的艺术本质做了一系列超越时代的探索,这些探索是符合诗歌特殊的艺术规律的;但另一方面,在开明中又不乏保守和拘泥处,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功利主义诗论的影响。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深深植根于东汉特殊的经学语境,正是东汉经学语境的驳杂、松动和虚弱造就了班固的超脱,也正是经学语境控制的依旧存在决定了班固的拘泥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