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曾豪乡村题材的少年小说总体审美风格宁静平和,温情含蓄。着力刻画诗意人格与诗意自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美学意义。作品内容有对故园家乡的挚爱,对朴素生命的礼赞,对世道人心的独特解读。承续着多情重义、温柔敦厚的民族精神传统。借助作品,作家完成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仲剑峰 《四川教育》2006,(11):39-41
【编辑导引】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质兼美的散,作是当代诗人孙发田,原名《月光母亲》。讲述的是月光下,母亲给儿时的孙友田唱歌谣、讲神活、说谜语……给他启蒙的事,全流淌着一股浓郁的诗情,教力求将教学的重心落在“肩蒙”二字上,通过情境的创设,努力为学生营造“趣味、甜蜜、温馨”的“诗意课堂”,进而感悟母亲这个美好的形象,体会作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诗意电影重在造境,即营造意境。而费穆就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文艺特色的诗情结构,这也是对当时的世界电影艺术的重大贡献。其导演的《小城之春》作为中国早期诗意电影的代表映现在银幕上,随着情节流动、情境转移,营造作者心目中的诗情图景。本文以《小城之春》为例,论述了费穆对中国早期诗意电影的探索,重点介绍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的特点,通过对此分析希望对中国诗意电影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5.
影片《天上的恋人》是根据广西作家东西的获奖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此片充分反映了乡村人的某些传统的本真情感和家庭人伦之和,以及审美上追求诗情画意的韵味。  相似文献   

6.
15、16世纪,欧洲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有着显著的不同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新的特点。新兴的市民阶层和中小工商业者强烈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发展资本主义。李贽和人文主义者就是他们的思想代表。李贽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既反映了共同的时代本质,又各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李光洙是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本文试图通过二位作者的生平、创作储备、各自文本的艺术取向比较,探讨和揭示共名的“启蒙”主题下演绎的不同思想轨迹和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10.
《日出》和《太阳和他的反光《组诗》》分别是郭沫若和江河的名作,两首诗都产生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都显示出启蒙的倾向,但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他们呼唤的启蒙的具体内涵又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战国简文,对荀子之诗教观作较具体而详细之论述,俾能更客观且全面地理解荀子诗教观之内容,对荀子诗教观影响《诗序》及《文心雕龙》以建立文学理论之部分进行论述,以明其对后代诗经学研究及建构传统文论之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诗品>中的诗"味"范畴的美学涵义,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是否以"滋味说"为中心>一文中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钟嵘提出的"诗味"论.  相似文献   

13.
开丧是壮族师公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壮族师公教开丧仪式对研究壮族的生死观、道德观、壮汉文化交流以及师公教的宗教属性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文的本色和最高境界是诗意,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具有语言的诗意美、形象的诗意美、情思的诗意美的特征,语文教材也自然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王维诗歌中留白艺术运用的显著特点是:善于将动与静,虚与实结合在一起,重意境的虚实相生,重有形与无形的结合,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构筑虚虚实实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16.
诗味一直为诗歌创作者所追求,"辨味"批评也一直是诗歌欣赏的重要手段。自古至今,学界一直认为:"有趣者好诗,无味者劣诗。"但实际上,食味与诗味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所区别。诗味具有超越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把握其定义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审美视点和言说方式上,重新发掘和阐释它背后所表达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以散文为参照,深刻地开掘出诗与散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巨大分歧,力图在诗歌观念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有更为辩证和综合的理解,从而靠近诗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8.
宋人将词称为“小词”并不意味着对词体文学的鄙视,真实情况是,宋人以小,柔,瘦为闰,地绝句计也以小称,完全是短幅短小而致,相反,宋人以“小词”称,是对词体的爱称,刘熙载称晚唐五代词为“虽小却好,虽好却小”是知宋人心迹者。  相似文献   

19.
从1840年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思想启蒙的终极目的——人权觉醒、人格独立和理性自主终未达到。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救亡引发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二是封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近代社会现实使近代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强大的阻力;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性和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张可久散曲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发现,其中"诗"类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所谓"‘诗’类意象",隶属于人文意象,特指以诗人、诗友、做诗、诗作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它们又可分为以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创作成果分别为中心的三个层次。"诗"类意象的频繁使用使张可久散曲形成了浓重的诗化倾向,其在散曲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趋向:创作主体的自我定位由浪子型向雅士型回归;曲体功能由娱乐性转变为言志化;曲作的审美情趣由世俗化走向典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