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出“关系网”深入采访王冬严现在,新闻报道常有失实现象,影响很坏。这些失实报道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记者与通讯员凭空杜撰的不多,大多是由于记者和通讯员采访不深入。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领导很愿意通过新闻媒介炫耀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擦粉。为...  相似文献   

2.
写新闻报道不能合理想象,以免造成失实,这是新闻界共知的常识。通讯员稿件中有未交代清楚的地方,编辑改稿时也不能合理想象,随意改动、增添、否则同样会速成失实,给报紙、通讯员乃至自己带来麻烦。有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寄给某报,内容是表扬3个女婿争着养岳父岳母。稿中说到岳父身体不好,两年前又患重病,住进医院,3个女婿轮流侍候。稿件后面没有写明岳父岳母是生还是死,报社编辑为了让稿件增色,合理想象地修改成岳父去世了。见报后可热闹了。被报道的老人一骂通讯员,说这那里是表扬我的几个女婿,分明咒骂我该死;二骂报纸不该采用这样失实的稿件,并登门质问通讯员,要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老汉的邻居和熟人见  相似文献   

3.
读了《新闻知识》第十一期李践同志写的《文责自负何必盖章》一文,我有同感。我还认为不是“松动”一下的问题,而是新闻改革的一个环节。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革稿件审查制度.给基层通讯员松绑。我认为盖公章往往是造成稿件失实的原因。据我所知,  相似文献   

4.
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失实报道是深恶痛绝的。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就主观意愿来讲,总想杜绝或少出现失实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可是,仔细检查起来,失实报道数量还是不少的。下面就我经历的两次失实报道为例,从中引出点教训。去年9月,我们泰顺县广播站编辑部收到了县民政局一位同志写来的《县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大扫除》一稿,当时,正值我编发新闻稿。我看后认为,当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领导带头树新风,值得一播。编稿之前,我曾想去县委核实一下情况。但又一想,  相似文献   

5.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6.
把好“事实关”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的一条重要职责。那么如何把好“事实关”避免失实?我们觉得除了把住出入比较大的失实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把住报道事实的程度要恰如其分。有些通讯员在来稿中,为了报道某一事件,往往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报道事实,编辑稍一粗心,就会出现差错,乃至发生失实报道。去年,我们收到了河北省武邑县薛庄乡乡政府一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_、。_l___、、_、_。_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文谋私一些批评性稿件口0曰们可)二M仁二5巳y叨工上是新闻的大敌。通讯员写新闻因作者与报道事实有利害浙江胡法根失实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关系,带着个人的浓烈感一、公文简报照抄照狙。惰写成。因此,稿件事实容有些同志认为写言论品,我都吃厌了硝g不能给有的通讯员吃“现成饭”,拿易出偏差。稿不必到现场采访,也不我买些故事书?我受到启到公文或简报,不作回——-川四、合理想需东奔西跑了解情况,在发,第二天先后跑了四所调查,勾勾划划,便把D扛二介K含糊其词。有家里闭门造车即可。其实小学…  相似文献   

8.
文从短作     
我是一名邮电职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12月底至今年2月中旬,我平均3天有一篇新闻稿被采用。朋友问我有什么“秘诀”。“秘诀’谈不上,倒是有些体会。我认为初搞通讯报道工作的同志,不能好高骛远,应力求文从短做起。就拿我被报刊电台采用的20多篇稿件来说,字数最多的才180多字,最短的仅70多字。许多通讯员往往看不起写短新闻,常常一挥笔就洋洋洒洒好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编辑一看,不是  相似文献   

9.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  相似文献   

10.
自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在我们的报刊特别是一些地市县小报中,不断出现某某县、某某乡“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少多少个……”的报道,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外行人看了这些报道,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甚至以讹传讹;内行人看了哈哈一笑,说我们报纸是“胡登”,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究其原因,并非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失实的假报道,而是对“外向型经济”一词没有真正地理解所致。这些同志错把有出口创汇的企业当成“外向型经济”的企业,故某某县、某某乡有多少出口创汇的企业,就想当然地把某某县、某某乡说成有多少个“外向型经济”的企业,甚至有的县、乡领导在向记者和通讯员介绍情况时也是如此说,难怪我们一些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如此写。那么,究竟什么是外向型经济?据笔者所知,  相似文献   

11.
谈到失实报道,几乎没有人不表示气愤的,但失实报道依然时有发生。何以出现这种逆反现象?失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今年上半年,作为新闻实习生,我在《新华日报》处理了一部分军队的来稿,碰到了几起失实报道,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今写出来,愿与广大通讯员共勉。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度本报优秀特约记者、优秀特约通讯员评选揭晓了。18名特约记者、68名特约通讯员获此荣誉。他们是本报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中的优秀代表。过去的一年,他们同其他通讯员一道,采写了大量报道。通过这些报道,认真宣传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宣传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宣传了江主席关于“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话”总要求,认真宣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指示和要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14.
我一气读完了今年《新闻记者》第一期上的《对真实性不能满足于“基本”》等文章,就象不吃辣椒的人吃了辣椒,辣在口里也辣到了心上。联想前些年采写一篇报道时的得与失,感到作为通讯员对“失实难免”之“说”,确实应该严肃认真地想一想。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17.
石增海 《新闻知识》2001,(10):51-52
我是一家县级电视台的编辑,除了组编本台记者的稿子,组编全县15个乡镇40多名通讯员的稿子也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七年来的编稿体验,使我认识到,农村通讯员生活工作在最基层,他们情况熟,感觉广,占有得天独厚的报道优势,农村新闻主要依靠他们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但由于农村通讯员没受过专业训练,在文化水平、新闻敏感性和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现状,表现在写稿方面,写基层成绩的“表扬稿”多,报道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活动多,报道会议多,而反映普通群众的创造与贡献、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风味…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每天都和群众接触,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还要不要深入采访?从我担任报纸通讯员近20年的实践来看,我的回答是:要! 熟悉基层情况,固然是通讯员写稿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如果满足于“人头熟悉,情况了解”便“信手写来”,那就很可能“笔下生花”,造成新闻失实。有一次,我采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王诚辉热心为乘客服务的事迹,了解到许多感人的材料。我连夜写出初稿,第二天就送给王诚辉看。其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王诚辉喘着粗气,额上沁出的汗珠流淌到嘴角,咸咸的,使他认识到:当一名好司机真不容易。他一步一步地背着病人向小车  相似文献   

20.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