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由于出自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之口,自然历来谈的人就多了。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近期不断刊登相关文章。王富仁、郭崇明先生撰文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鲁洪先生不赞成二位意见,认为“不求甚解”误人子弟。近日苏荣耀先生不敢苟同鲁先生的高见,认为阅读应“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或策略,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笔者有所触动,也想谈谈“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断章取义,把陶渊明说成是读书马虎的典型,并说陶渊明这样…  相似文献   

3.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读书同做其它事情一样,是需要技巧的。“不求甚解”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不求甚解”源自东晋末年诗人陶渊明自传性短文《五柳先生传》。原文写道: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四字,丝毫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穿凿附会,拘泥于章句之下,因小失大。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其他三人”。“读  相似文献   

5.
“不求甚解”析义蒋瑞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后世学者对“不求甚解”的解释颇有分歧。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说陶渊明读书“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认为陶渊明的读书,“大抵采兴...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王柳先生传》中曾谈到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求甚解是说不拘泥于烦琐章旬,注重“会意”贯通,用现代话说读书不死扣书本的字眼,善于领会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7.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世人都以“五柳先生”为陶渊明的自况,因而就说陶渊明读书是不求甚解的。有些人因为仰慕陶渊明,也就用不求甚解的办法来读书。清朝的纪晓嵐就写过这么几句诗:  相似文献   

8.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读书境界。不求甚解,但求会意,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样的境界是多么的美妙啊!  相似文献   

9.
“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该文于 2 0 0 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书 )它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 ,千古传诵 ,历来褒贬不一 ,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皆有。冯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扬川中名士张松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黛斗嘴时借林黛玉之口也说过:“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他们对“一目十行”显然是肯定的。然而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却对“一目十行”持否定态度,将其与囫囵吞枣划上了等号,极力加以反对。东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则几乎成了被抨击的“狂说”。一些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读书也一味强调精读、  相似文献   

11.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12.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应作何解?《辞源》“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不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解释。后引申为读书不认真,略知大意,而不求深入理解”。《辞海》“原意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原意指读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喜爱读书,不贪图空凿附会的理解,每次有所领会、有所感悟,便高兴得忘了吃饭。陶渊明读书注重“会意”.强调对文章精神实质的领会,觉得有心得体会是一件快乐的事。会意,实质就是对文章思想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16.
<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来自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一生归隐山林,淡泊名利,谈及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外有二:一是喝酒,二是读书。说到读书,相比当时那些为了获取功名而一味死读书、读死书的士人们,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初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再一思量,便觉得妙不可言。我认为这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虽历经千年却魅力不减,仍然适用于现在的阅读指导课。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人教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的听课活动,为作者马南邨的精辟见解称好。联系当前地理教学很有启发,其实,初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出自陶渊明之口。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如果能运用好"不求甚解",会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柳暗花明"之感,达到出其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9.
读书偶得     
又读陶潜《五柳先生传》,文中关于读书的文字使我深受启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废寝忘食。”先前读此文,总认为这句话无非是陶潜的自嘲而已,像这样的大学问家又怎能“读书不求甚解”呢?而今读来却悟出了其中的些许奥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不求甚解     
通常,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深入,没有好学的精神,含贬义。其实也不尽然。"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是,人们往往只关注了陶渊明所说的前半句话,而忽略了后半句话的含义。陶渊明其实是说: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著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