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中有“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的句子。对句中的“行”宇,我教课时读的xíng,但在一节公开课上却听执教老师读háng,我很困惑。请问:这里的“行”字应读xíng还是háng?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清新明快、妇孺皆知的诗,为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而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读音素有争议。笔者认为此处应读“zhòng”,不应读“chóng”,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第17课《落花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中的“播种”一词,有的教师读bōzhǒng,有的读bōzhòng,还有的老师认为两种读音都可以,笔者认为在这句话中,“播种”应读bōzhǒng。查现代汉语词典:播种(bōzhǒng):撒布种子。播种(bōzhòng):用播种(zhǒng)的方式种植。如果单从解释上看,这两种读音都能说明句子的意思。但联系“播种”这个词语的前后词的构词法来看:“买种”、“翻地”、“浇水”是动词 名词的述宾结构,表示动…  相似文献   

4.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6.
注释,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郑笺难为”,作注而能精确到位实在不是易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试验修订本)第五册第5单元,对李白《蜀道难》中的“胁息”和杜甫《兵车行》中的“点行”这两条注释,依笔者看,就有失允当。先看“胁息”。《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  相似文献   

7.
说“行”     
《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许多语文教师把“行” 字读成“xing”,解释为“行路”.因此全句即释为:“同在一起走路十二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ing”,常作动词,相当了现代汉语的“走”.如:唐李商隐《瑶池》诗“入骏日行三万里.” 另一读“háng”,多作名词,有“行列”的意思.如汉乐府《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三册《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节选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其中的“长”。《教参》注 zhǎng,与“出”字组词“长出”。读起来很顺当,但总觉得体会不出老舍先生当时写文的心情。读 cháng,“长出”,符合当时人  相似文献   

9.
“长”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háng,一个是zhǎng。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乳母“长妈妈”。课文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她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后文中的阿长也是指她。”课文的编者对“长”的注音有待商榷。查字典可知:读“长cháng”时,有四个意项。第一是指长度;第二是指跟短相反;第三是指长处,优  相似文献   

10.
“处暑”的“处”应该读什么声调问:某教材注明处暑的“处”读去声(第四声),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读上声(第三声)。请问:处暑的“处”到底应该读去声还是上声?答:处暑的“处”应该读上声(第三声)。“处”读上声(第三声)是动词,如:处置、处分、处理等;读去声(第四声)是名词,如:处所、长处、办事处等。处暑在立秋后15日,阳历8月23或24日。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有“停止”或“隐退…  相似文献   

11.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12.
每天晚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前,总能听到这样的广告:“长岭空调——大树底下好乘凉。”每次听到,出于职业的敏感,总有如嚼砂粒之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很清楚,“乘”读 chéng,没有读 chèn的。至于口语中有读“chèn势”、“chèn胜直追”的,那“chèn”应是“趁”,不是“乘”。“乘凉”从未写作“趁凉”,所以绝不能读成“chèn凉”。上述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收视率恐怕不低,我真担心  相似文献   

13.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14.
在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上,教育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之争:一种是偏重于多读,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辅;另一种是以文言的词汇、语法知识为纲,以纲统读。而《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4期刊发的陈隆升老师的《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现代阐释》(以下简称“陈文”)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文言文“无标点”教学法。文章从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实践经验、文言文“无标点”教学的学理基础、文言文“无标点”教学视野中的文言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陈老师在这三方面的论述有待商榷。商榷一:加标点的古书不…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之"行"未注音,笔者以为应读háng。"行(háng)"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每行二十五人。"行"这种意义曾长期使用,如:"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国语.吴语》)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兵车行》一诗中有"行人但云点行  相似文献   

16.
《云赋》引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句.课本对横注释是"横guāng通光,穷极,广大."我以为不妥.查《康熙字典》注"横"为"古旷切,音桄.盛气充满也."由"桄"音可断"横"应读为guàng不为guāng,其义与课文解释不同.再查《辞源》注"横"通"黉"hóng而不是通"光".尤其是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对《云中君》的"英"宫"降"标了异读,而对"横"却未标异读,并把这句解释为"横行注四海,无有穷极也."横行"为"遍行"(见《楚辞》横行②)由此可推知"横"仍读为"héng",义为"遍行".  相似文献   

17.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衣裳]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谈“cháng”,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18.
(1)生字读音 修订后教材的所有生字均依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1986年版)注音。如“往”原有“wáng”和“wàng”两读,现统读“wǎng”;“骨”原有“gū”、“gǔ”、“gú”三读,现除“骨碌”、“骨朵”读“gū”外,都读“gù”;还有“迹”、“绩”原都读“ji”,现统读“ji”。 (2)数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9.
(1)生字读音修订后教材的所有生字均依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编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1986年版)注音。如“往”原有“wāng”和wàng”两读,现统读“wǎng”;“骨”原有“gū”、“gǔ”、“gú”三读;现除“骨碌”、“骨朵”读“gū”外,都读“gǔ”,还有“迹”、“绩”原都读“jī”,现统读“jì”。 (2)数字的用法本次课文的数字表示法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等单位公布  相似文献   

20.
《史记·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中的“王”字,教辅资料上通行的有两种读音,一读为王(wá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