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2.
辛卫华 《学语文》2003,(2):41-41
《逍遥游》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是件好事,便于学生领略《庄子》那奇特壮美的意象和深邃幽美的意蕴;又从第一册调整到第四册,且由自读课文改为讲读课文,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课文注释和编排中的一些不妥之处,在这次编写调整中并未得到解决,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笔者特就以下几个问题向方家求教。  相似文献   

3.
4.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必修)《逍遥游》的课下注释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教材(2002年11月第2次印刷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杜2000年出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杜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朱编)、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郭编)等书。  相似文献   

6.
作为《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围绕着对它的主旨的理解旁征博引,妙解纷呈:但是,说到它的结构,却一直含糊不清,甚至.有人引清代林云铭的话。说它“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复而非复”.由此慨叹“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  相似文献   

7.
叶进 《教育文汇》2003,(8):36-36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的《逍遥游》(第一节)反映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最根本支点。《逍遥游》既是一篇哲学论文,又是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它是以哲学为强健筋骨,而以文学为丰满血肉的巨篇宏章。  相似文献   

8.
董文静 《学语文》2002,(5):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逍遥游》有这样一段话:“《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园田居》一文,有两处注释新旧教材说法不一,颇值得推敲。 1、“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三十年”的理解: 新教材认为,自上句“少无适俗韵”的“少”时计算,至渊明归田之年(41岁),约有“三十年”。旧教材认为, “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指从初入仕到写这首诗时相隔的时间。元代刘履认为: “三,当作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根本观点是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文章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审美境界乃至审美策略,尤其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结构宏阔,语言气势磅礴,思想艰深。尽管教材只是节选,但对中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有较大困难。要让学生能吃透文本,初步理解本篇中的道家思想,就必须在教学上寻求突破。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作品中的语句,或因作品年代久远、或因作品内容表达的特殊性,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歧解纷出。在这种情况下,解读者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文理,有时还要兼顾到生活常情、常理,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高中《语文》第四册《逍遥游》一文中有两句话的注解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4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黑龙江大庆市第十六中学赵继全老师《〈逍遥游〉不宜作为高中讲读课文》的文章,笔者对其中观点持不同意见。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和赵老师商榷。第一,文中第一点理由是"缺乏‘例子’之实",说"课文涉及的许多词语都不常用,文言知识基本无法迁移",所举之例仅仅是几个通假字而已。笔者却不这样  相似文献   

14.
曹操的《短歌行》共两首,高三语文教材选其一。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但今天真正能够完全读懂的人并不多。诗中有些词句看似简单,但稍不留意就会“注”成大错,因此值得一辨。①对酒当歌教材注:“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细琢磨才知道似是而非。“对酒当歌”的字面意思是:“面对着  相似文献   

15.
[定位 ]高二的语文学习重在鉴赏 ,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 ,《边城》这篇不足七万字的小说向来被视为沈从文的代表作 ,被称为“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歌颂人性的至善至美”“表现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等等 ;小说在叙事上也显得较为情绪化 ,具有节制和含蓄的特点 (不靠情节吸引人 )。只有通过细细解读 ,才能准确把握人物关系和内心活动。学习本文要找准赏读的切入点 ,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体悟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课前要求 :学生通过书籍或上网阅读小说全文 ,对整个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关系有较清…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课标<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课本未注,或注释有误.现说明如下. 一、"试用"为何意? 原文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其中"试用"未注.或许编者认为"试用"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辞源>就将"试用"注释为"在正式任用之前先行试用"(商务印书馆1983,第2890页).人教版的教参将"试用于昔日"翻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似乎向宠曾经历过一段试用期.查<三国志·向宠传>并无此说.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实施,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选了《逍遥游》,且节选的都是第一部分,而"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的那部分内容却很难索解。究其原因,此处佚失二十一字。高中语文教材在编选时应将这佚失的二十一字补上,归还《逍遥游》的本来面目,让师生都能读到一个完整的《逍遥游》,彻底走出"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新编高中语《荷塘月色》注释颇有不确或失误之处,本对此加以辨折补充。  相似文献   

20.
李仁甫 《师道》2003,(12):27-28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