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合作的认识尚处于形式认识阶段,即对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几个人在一起”有了较为清楚、明确的认识,但对合作的一些内在、本质的特征。如共同目标和行为配合等的认识则明显不足;同时,在幼儿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合作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合作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合作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2.
3.
所谓能力判断,是指个体对自身或他人一般或特定领域能力水平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个体关于能力“量”的认识.通常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或他人在某项任务中成绩表现的预期。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市某幼儿同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共62名儿童作为有效被试,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分实验.即投球任务实验与记忆认知实验,分别代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领域即动作技能领域和认知技能领域。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幼儿对自身或他人能力判断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对他人能力判断并不比对自身能力判断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2~5岁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采用现场观察与录像追踪观察的方法。对2—5岁幼儿在娃娃家、建构区两种游戏背景下发生的游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会受到游戏情境的显著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同伴互动能推动幼儿的游戏进程。  相似文献   

5.
对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质化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道德判断比较表面化,将图画书中突出的角色特征作为其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幼儿道德判断呈现感性化特征,幼儿赋予图画书的角色以生命、情感,依据自己阅读的情感体验作出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的生活化,幼儿以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交往礼仪规则为标准,去衡量角色的种种行为;幼儿道德判断归因形式的单一化,幼儿将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引起较强心理效应的角色行为作为道德判断依据;男女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的道德判断呈现出不同的归因方式,有着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数与量幼儿生活在一个数量的世界里,与数、量密不可分,这从每日生活中幼儿之间的对话就可以知道:“我要喝一杯牛奶”,“哥哥的果汁比我的多”,“短针指到9,就是我要睡觉的时间”,“妈妈的手比我的大,可以盖住我的”,“这种积木只有4块,你一个人拿了3块,不公平”等等。脱离了数与量的生活无论对成人还是幼儿都是不可思议的。“数”是可以计数的量,用一定的数目来表示事物总数,通常称之“分离量”,因为构成它的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一个分开而独立的。而“量”通常是指“连续量”,相对于分离量,其组成是连续成一体…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4岁-6岁幼儿为被试,使用《幼儿自我概念调查量表》考查了120名幼儿的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幼儿在自我概念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4岁组幼儿自我概念认知得分显著低于5岁组与6岁组幼儿,5岁组幼儿与6岁组幼儿之间无显著差异。同年龄组的男孩与女孩相比,在母亲接纳、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同伴接纳维度上女孩显著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8.
鲁朋举  罗乐 《新疆教育》2013,(15):173-174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认知和情绪平等竞争的过程,情绪战胜认知做出道义判断,认知战胜情绪则做出功利判断。但也有研究者对其实验过程进行质疑,认为道德判断的过程是单加工。今后研究应对双加工与单加工之间的分歧进行比较。探索情绪和认知对道德判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程度,并注重道德判断的实验材料的真实性、情景性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兴 《教育导刊》2006,(5):23-25
二○○六年五月号下半月教育导刊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特别是2~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期。但刚入园不久的托、小班幼儿,其发音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说话还不清晰,发音不够标准,有的幼儿更不会听说普通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那么,我们应创造怎样的环境,如何利用日常生活和专题教育活动来帮助幼儿…  相似文献   

10.
摘 要: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道德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着迷,特别是关于道德判断是受情绪控制还是受认知控制这一问题。近年来,关于这一争论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本文梳理了这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各种理论的观点及其研究,分析各理论的局限,以期对深化道德判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说故事(story—telling),是一种脱离语境进行有组织表述的语言能力,它体现了幼儿情感、认知、社会和文化发展诸多方面丰富的信息。本研究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光谱计划的故事板活动为研究工具,北京市三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3岁一6岁幼儿的说故事能力进行讲述结构的特性、主题贴切、叙述语气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DIT量表,对广西河池地区的汉、壮、仫佬、毛南4个民族初中生共162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1.汉族与少数民族初中生在道德阶段上的分布不存在民族差异;2.在基本相近的文化环境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上也是相近的;3.河池地区初中生的道德判断水平高于美国同龄人;4.河池地区初中生在道德判断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13.
幼儿书面语言掌握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书面语言识字阅读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实验1探讨幼儿不同起步年龄与不同学习时间对书面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2与实验3探讨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段,其中实验2主要探讨识字学习的最佳时段,实验3探讨阅读学习的最佳时段;实验4进一步探讨幼儿识字学习的最低输入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消极情感,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在道德判断研究领域里,皮亚杰以及科尔伯格等的道德判断认知推理理论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道德判断的认知推理理论过于强调认知推理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方面,针对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布雷西提出了道德同一性,他认为,道德同一性在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中来自于一种心理需要,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观念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听者特征的适应是一项重要的语用技能。本研究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教游戏),对4~6岁幼儿听者特征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发现中大班幼儿对不同听者原有经验间差异的适应性发展水平及对不同听者所处场景差异的适应性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并且中、大班幼儿在这两项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方永才 《时代教育》2009,(5):159-159
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其道德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其道德意识的核心成分.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道德判断的研究进展探讨它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小蔓教授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不仅是道德认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也是道德情感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情感在道德成长中具有十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