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俞秀红 《文教资料》2007,(7):184-186
学者多从灯俗方面论述元宵节的文化意义,但从隋前元宵习俗来看,元宵节习俗在于驱邪攘灾和求取子嗣。隋以后元宵的习俗也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珠子灯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相似文献   

3.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4.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日即人的生日。这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在汉代有占卜吉凶等风俗,魏晋时又有登高习俗。由于人日有戴华胜祈福避灾的习俗,于是唐人将华胜称作“人胜”。而人日兼立春,唐人习俗剪双彩送亲友,更是别有一番情意。人日节当家的节日食品是“七菜羹”,它和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一样,都是民间传统习俗。唐代是人日的鼎盛时代;明清时代以降,由于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写元宵节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然而我童年时的元宵节既看不到“花市灯如昼”的美景,也没有“泪湿春衫袖”的伤感,有的只是难以忘怀的狂欢。  相似文献   

6.
元宵节观灯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就出去看灯。大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有兔子灯、猪灯、荷花灯、金鱼灯……最漂亮的是羊灯,只见一只雪白的羊,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嘴巴里还“咩咩”地叫个不停。仔细往下看,脖颈上还贴着一个“福”字呢。夜深了,人们放起了焰火,大街上灯火通明,我提着我的金鱼灯和爸爸妈妈一起依依不舍地离去。元宵节观灯$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二(8)班@孙娴  相似文献   

7.
<正>宋代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却有"元宵联欢晚会"。宋朝时,元宵节庆祝活动远比春节热闹、隆重、盛大。按大宋习俗,每至元夕放灯期间,皇城的宣德门广场上,早早就用竹木、彩帛搭建起巨大的灯山,一入夜,灯山万灯齐亮,将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元夕二鼓时分,皇帝驾临宣德  相似文献   

8.
<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哎!开心虎,你要去哪里呀?我想去看灯会……请你猜一猜,下面哪个不是秦淮灯会的习俗?(答案见本期)节日小档案 A玩灯 B闹灯 C猜灯谜 D皮影戏节日起源: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南京就有元宵节办灯会的习俗。明朝以后,秦淮河上悬挂花灯的画舫也随之闻名天下。在春节前后五十多天的时间里,秦淮一带的人们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猜灯谜等形式欢度春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相似文献   

9.
元宵节迎龙灯是我的家乡磐安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之一。爷爷告诉我,在元宵节那天迎龙灯,一是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为了热热闹闹过节,图个喜庆。我从小就很喜欢看迎龙灯。每逢迎灯时节,我都要爷爷奶奶带我去街上看,回回看得乐不思蜀。怎么,你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了?你可真别不信,我这就来给你细细说说。迎龙灯的气氛热闹非凡。每逢正月十三,随着"咚咚锵"的锣鼓声,迎灯开始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龙灯。旗灯开路,紧接着是演奏得热火朝天的乐队,威风凛  相似文献   

10.
趣味语文     
<正>考考你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人们在元宵节合家团圆、观灯赏月,其乐融融。元宵节历史悠久,这一天有多种多样的习俗。下面的古诗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元宵节的习俗,你能仿照示例,把句中描写的主要习俗填出来吗?[示例]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相似文献   

11.
破解民族地区的“政府干预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政府干预传统的国家,民族地区则是政府干预的主要对象,以致形成了“政府干预情结”。这有其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对此,当前一方面要认清政府干预的客观必然性,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破解“政府干预情结”,最大限度地防范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桃花女》是一部根植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土壤之中的剧作,其中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价值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文章试从该剧中管窥元代民间的婚礼习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会展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然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会展经济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多头管理,品牌重复,市场无序。为此,政府应适时转换职能,借鉴发达国家会展业的成功经验,早日建立有效的行业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以期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择吉民俗之性质、特征与长期传承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择吉民俗源远流长,至今传承不辍。择吉民俗的基本性质是敬顺天地,按自然规律行事而非完全的封建迷信,但其中有许多迷信成分。择吉民俗具有赤裸裸的功利性、亦俗亦术的神秘性、泾渭杂陈的理论性、化内涵丰富的全息性,以及主观与客观、科学与迷信相杂糅的复杂性等化特性。择吉民俗之所以长期传承,有化和心理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习俗“和谈”进行叙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谈”是乡土社会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幼年》是自传体小说,是骆宾基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以讲述小城故事见长的作家不同,骆宾基没有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揭示故乡珲春的落后意识和封建习俗,而是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着眼,聚焦民族文化,细心描绘小城生活的诸多细节,选取家庭日常起居和小城各民族居民生存交往这一核心意向,利用混沌初开的幼年视角,让读者看到和体味了东北满、汉、回、朝等多民族杂居共处的三等小县城的社会风貌和地域风俗。小说文笔轻柔,浅吟低唱,融时代变迁、民族交汇和地域风俗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东门恋歌与周代礼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5首恋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情形和“东门”聚会的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周民族作为古老农业民族而产生的朝日典礼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周代春季“会男女”之礼与民间习俗相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向来被认为是庄子表现自己对死采取的一种旷达的态度。本根据献中对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习俗“娱死”丧葬仪式的大量记载,探明庄子承受的化渊源,而认为他的“鼓盆而歌”,只不过是当时民间习俗“唱斋”“娱死”这种丧葬仪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音乐在现代性的冲击下逐渐地消沉、没落,如何在当代视野下复兴传统音乐是现代音乐人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就东北传统民乐来说,通过它与现代电子乐之间的思辨性融合来探讨新的发展路径或许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现代电子音乐重奏曲《北国新时代》正是这一思辨融合中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