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导社会实践,而且要用大众的实践经验和被提升的新理论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两个方面,着重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传播过程中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介的改进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通过宣传教育路径、政策路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大众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寓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回归日常生活,首先,要立足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建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其次,要了解大众日常情感取向,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再次,要解决大众日常生活问题,消除社会疑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部分入手,粗浅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在高校较好的推行。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理论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理论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面向日常生活的传播,并通过非日常生活的传播提升认识,起着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自身及两者关系发生了巨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要求我们培养传播骨干,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活动领域,采取不同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网络引导,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在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提升高校的行为能力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需要,是增强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是强化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迫切要求。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理论社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宣传、推广优势,依托高校有效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继我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又一理论上的突破,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我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深化。高校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和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领域。因此,要多方面,多角度的探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从澄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把马克思主义打造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信仰、坚持教育主体行为一致性三个方面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政治头脑,坚持以共同的理想引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坚持以高尚的榜样带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双管齐下:一是重视语言的通俗性,二是增强教材的逻辑性,三是注重方式的多样化,四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要从五个方面,运用多种有效载体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环境,真正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阶段,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现实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必须立足现实国情,积极探索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建设研究是适应中国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科技变革促进载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是凝聚大学生这一建设中国主力军的内在要求。开展载体建设,必须对载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进行建设。寻求有效路径,以探索既能结合学校特点,又能以学生为本位,能在大学生中更好更快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或生活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方法论原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启示意义,也就是要求教学理念原生态化、理论传授人文化以及语言表达时代化。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院校中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校学生的实际,在学生经受职业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过程中,寻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督促学生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将内化吸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化为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形成一条流畅的、合乎规律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信息伦理内涵与信息伦理困境基础上,着重探索当前高校信息伦理教育存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模式不灵活、教师信息素质欠缺、教育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信息伦理教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加之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问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为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挥多学科整合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进而转化为社会各群体成员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领路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与中国梦实现的动力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三个方面,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应坚持的思想原则和须培养的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