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基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的两个方面,可跨越性的方面已经使西北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跨越性的方面又制约其为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们才逐步找到了解决该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为实现民族地区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真爱学生     
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看成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看成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正确的学生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留心观察他们,用心体验他们,真心关爱他们。一句话,就是要以生为本,真爱无限。  相似文献   

3.
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并获得巨大进步的世纪,也是中国文学大发展大进步的世纪。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下一个世纪里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我们似乎应该对本世纪的历  相似文献   

4.
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不同的发展过程.在教学、教育各个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得到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教诲.也是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我们对过去不能全盘否定,今后老师还要讲,学生还要听、还要练,但是在讲、听、练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波利亚曾经说过"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我们不能把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完全看成  相似文献   

6.
留学中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韩国学者以及专家600余人成立了“韩国中国留学博士协会”。首任会长李映周是韩国数一数二的中国问题专家。他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脉、义理和关系的国家。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在中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各界人士,韩中关系就会大有发展。“我们应该把中国经济的发展看成机会,而不是威胁,我们应该通过与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合作,提出东亚发展的新构想。”摘自韩国《今日金融》朴应植文,赵明译韩国中国留学博士协会@朴应植 @赵明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要不要发展?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怎样发展?尤其是怎样才能有一个大的发展?回答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经济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刻意界定两者的区别,并努力揭示两者可能存在的互动关系。譬如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经济学”,再如风靡西方的“人力资本”学说,甚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教育经费投入要占GDP4%的建议等,无一不是上述指导思想的产物。 应该承认,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诸多研究成果,的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教育属性及其功能的…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要真的实现事物的科学发展,非常不易。这首先需要推动人们的认识自觉,理解科学,理解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要充分认识它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差异性及可跨越性,就要充分认识其发展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科学发展的结果,应该是实现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工人阶级怎样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课题。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百万个高素质的知识化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知识型员工应重点在建立机制上下功夫。主要是建立四大长效工作机制。一、形成系统的培训机制“知识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技能是推动企业发展和前进的必要手段”。技能和知识一样具有不可跨越性和不可间…  相似文献   

10.
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只有创新才能够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长足的发展与持续的进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受到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如今,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也应该将各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  相似文献   

11.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观的层面来反思教育,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雅氏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人”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理清这个问题有利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命题。该命题所含的内在的理论张力(个人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巨大的,并内在地包容了“经验性”和“超验性”、“形而上”和“历史性”之几重维度。  相似文献   

14.
徐溪 《培训与研究》2010,(7):104-105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出这一哲学思想。视域融合自身的超越性、特殊性和开放性使其对语文课程的价值产生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强调发展的基础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20世纪90年代后,江泽民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立了发展的首要地位;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等教育产业化引发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文章借鉴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教育生态系统"概念,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失衡和平衡进行描述与分析,从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提出应采取体现受教育者的消费主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措施,维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阅读数量着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推敲字词,咀嚼文字,是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抓住文学作品中的重点词句、耐人寻味的细节、内涵丰富的潜台词,甚至对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在咬文嚼字中“品”出语言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农业化学知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化学课程是来源于农村并且显性于农村的一门课程,它贯穿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来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新教育观念,实现农业化学课程从“显性”到真正意义上的“显形”,以改变农村“贫”与“愚”的落后现状,采取有效的农业化学知识渗透中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提出了开设农业化学课程的三条原则、具体内容以及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农业化学知识的三种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