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文章论证了协调管理理论经历的历史的进化过程,即从经验管理、纯理性主义科学管理、初级人本主义管理、X理论、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到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协调管理.在复杂性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基础上建构了具有东方管理特色的协调管理理论,实现了现代管理理论与复杂性科学、东方传统文化的有效嫁接,并阐明协调管理理论的组织路线图是“1+1>2”的蛹动螺旋式的超循环,其组织图谱是对立统一的、非线性的、具有灵魂与生命的旋极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理论概念的明晰化,可以发现,科学在理论形态上存在着冲突与协调的合理性进化机制。这表现为,在集合理论与其构成理论之间,在工作理论和超理论与其例示理论之间存在着对称性的冲突与协调关系。冲突与协调意指理论比较中的两种相对优劣的关系状态。理论的进化是在理论的比较和竞争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载体。协调论认为,协调力大的理论具有更大的真理性。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视人的因素,教学载体多样化,就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背景协调力,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与自然协调理论是在批评传统协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中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合理实践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唯一可能途径。这一协调理论对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职教集团利益协调的理论基础——协同学理论,剖析了协同学视阈下的职教集团作用机理,并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和利益奖励四个方面构建职教集团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从我国现实层面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迫切需要打破地方政府间的零和博弈,实现协调与合作;从理论层面看,公共问题理论、政府间关系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协同理论和组织间网络理论为地方政府横向协调与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7.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含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化身,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准则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讨论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目标、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存在的障碍和未来的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依据这一理论.可以从几方面人手减轻或消除德育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不协调.  相似文献   

10.
系统科学与领导协调──领导协调行为初探葛志敏协调,是重要的领导职能,是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从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出发,探讨领导协调的具体含义,领导协调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领导协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协调”与“使协调”──领导协调的含...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的变迁及其协调,是社会良性运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变迁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协调,揭示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因,对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深化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动协调的属性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对运动协调的属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区分。研究结果认为,运动协调应同时具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运动协调从属于运动技能,运动协调与运动技术、运动素质都是交叉关系。研究结果对运动协调的教学与训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高等学校之间的协调,这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量要问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系统协调的机制主要有三个:管理、竞争和合作。管理是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强制性协调;竞争是高等学校之间的自发性协调;合作是高等学校之间的自觉性协调。三种机制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协调中的作用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回顾人地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人地关系的构件、运行机制及其演进。最后进一步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地关系协调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回顾人地关系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人地关系的构件、运行机制及其演进.最后进一步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地关系的协调;人地关系协调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论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因而所有的理论都力图协调稳定必要性与变化必要性这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如何对于稳定必要性于变化必要性进行协调,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斯坦纳在本书中提出了理论构建的两个过程:批判、建构;对理论的批判包括对理论的阐释和对理论的评价两个方面;本文就以上两个方面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协同理论及系统协调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协调度模型,使用该模型对2001—2010年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进行协调度综合评价及协调发展趋势分析,并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析法建立系统协调度预测模型,可以分析出其不同的动态行为:稳定、周期、混沌,并最终给出系统协调度的模拟与预测步骤。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之间协调度在不断上升,且二者之间整体协调发展趋势大致朝协调度稳定状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时代命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改革内容的应有之义。和谐理念启发我们,应当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改革更加和谐的动态目标体系并根据上述和谐的目标体系,协调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并有所创新,协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学方法与内容统一协调、任课教师个人魅力与课程要求与特点的匹配和谐等。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耦合理论,构建了三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测算了2001-2014年间河南省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20.
人地关系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只有人地关系的协调,社会经济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类社会面临重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理论,无论从理论的剖析,还是从现实问题的分析,人地关系的协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