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戚集团擅政专权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前期,而以汉代为甚。尤其是东汉王朝,几乎成为外成天下。清代史学家赵翼云:“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捐”①。当代史学家何兹全亦说:“唐和明清都有宦官专权,但却没有外戚擅政,只有西汉后期和东汉,外成才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②由于汉代外戚专权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深,故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外威集团的形成及擅政原因作一探究,以求正于大家。汉代外戚“成为政治上的大势力”的原因甚多,笔者认为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和汉代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早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就受到…  相似文献   

2.
后妃干政,历朝多见,既有为维护皇权平稳交替,社会安定繁荣的贤妃。也有为谋得一己私欲而祸国殃民的野心家。纵观历史,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然有宋一代,共有九位后妃十次临朝听政,但都未危及赵宋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究其原因,与宋代家法的严密,士大夫阶层的监督抵制,对外戚的防范以及后妃自身的约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后妃干政,历朝多见,既有为维护皇权平稳交替,社会安定繁荣的贤妃,也有为谋得一己私欲而祸国殃民的野心家.但纵观历史,后妃干政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然有宋一代,共有九位后妃十次临朝听政,但都未危及赵宋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究其原因,与宋代家法的严密,士大夫阶层的监督抵制,对外戚的防范以及后妃自身的约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1.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窦宪谊权,宦官郑众等诛之,以功封大长秋。,.安帝疡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鹭执政,宦官江京等诛之,以功封列侯。3.顺帝时,阎太后临朝,阎泛擅权,宦官孙程等诛之,十九人以功封侯。4.植帝时,梁太后临朝,梁炎坦权,宦官单超等诛之,五人以功封侯,称五虎·5.早帝时,外戚窦武执政,宦言曹竹等诛之,兴党锢之狱。。.帝种和顺帝时.何太后临朝,何迸欣仪,宦官张让等诛之,袁绍等杀宦食.至此,外戚、宦官同归r尽.东汉外戚、宦官斗争简况@建业 ~~  相似文献   

5.
<正>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局面的出现,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利用皇帝作为工具进行斗争的产物。皇帝小时,大权掌握在监护人母亲及其娘家一方组成的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要夺回大权只能靠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乘机专权。二者比较,宦官专权危害更大。宦官制度产生于周朝,周王建立庞大的后妃制度,为防止数目众多的妻子红杏出墙,把她们关在后宫与世隔绝,但王宫工作不能完全由女人承担,因而想出一种残忍的办法,即由阉  相似文献   

6.
外戚政治在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封建历史的影响久远而巨大。本文在抛开具体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前提下,探究了这种特殊政治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剖析封建专制主义残酷性和腐朽性的侧面.全文从“用人上的腐朽性”、“生活上的腐化性”、“政治上的残暴性”、“手法上的阴谋性”四方面论述了外戚专权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士人阶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东汉后期由于外戚、宦官专权,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在党锢之祸中,士人受到严重打击.结合史料对党锢之祸中的士人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体现士人的心态及政治态度主要有:英勇的斗争精神;积极的参政意识;忧患意识;高尚豁达的情操;自保的心态;无奈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汉的历史上,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是外戚发展的前期,昭宣二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中期,元成哀平四帝时期是外戚发展的后期。前中期外戚造成了汉初经济发展与昭宣中兴,而后期外戚则最终造成了西汉的灭亡。外戚与外戚之间的斗争同样影响政治。外戚政治是专制政体的必然产物,要想消灭外戚专权,只有铲除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9.
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封侯以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书作为重要依据,涉及外戚封侯的程序、对象与标准、食邑制度等内容。东汉外戚封侯反映了外戚和列侯存在一定等级对应关系,不仅确定了外戚群体在爵位等级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而且成为外戚扩大权势的一项措施。这一现象与东汉政局演变密切相关,并在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弊端。但就整体来看,东汉外戚封侯发挥的社会功能居于主导。  相似文献   

10.
一、外戚擅政的肇始及特点外戚擅政曾对两汉社会产生过深刻、广泛和持久的影响。但这并非以往论者想象的政治怪事,而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合理存在”。 1.外戚擅政的肇始我们只有区分外戚辅政与外戚擅政的差别,才能辨明外戚擅政的肇始。外戚辅政指外戚以普通官员身份参与政治,外戚的政治行为受到皇权的制约,也就是说外戚一举一动,唯皇帝命令是从。外戚擅政是外戚辅政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发展,是外戚以集权者身  相似文献   

11.
西汉三次外戚专权的程度及特征是不同的;但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吕氏专权有维持汉初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进步作用。霍光正确地执行了武帝停止战争、恢复发展生产的方针,使危机四伏的汉王朝重新走向稳定,为“昭宣中兴”作出了贡献,他是“照宣中兴”的奠基人;王莽在西汉社会后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统治政权摇摇欲坠之机,凭借其姑妈及王氏势力取代了汉王朝,建立“新”朝。他所实行的改制,其用意是解决西汉后期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土地高度集中、奴婢大量存在。但是他的改革失败了,因而也就使得他用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尝试归于失败。尽管如此,王莽代汉及其改制并不能因此而否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方的契丹族,自公元907年太祖阿保机建国,至公元1125年辽朝灭亡,凡200多年。在这200多年中,有十来位萧姓后妃出于回鹘族的述律氏。我国唐宋时期的回鹘,演变而为今日之维吾尔族。换言之,辽朝许多后妃与外戚,和今日之维吾尔族同出一源。这些后妃、外戚,与契丹族耶律氏共同当国,对我国北方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回鹘族出身的后妃与外戚,就没有辽朝200平的统治。而这些后妃中有几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更是可以标炳千秋的。  相似文献   

13.
“清河观津”就是指清河郡观津县.《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是据汉初行政区划言之,这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史记·外戚世家》有两条证据可证汉初观津属于清河管辖.  相似文献   

14.
曹魏政权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并不高贵,与传统的立后观念相悖,这除了诸后本人自身的一些素质之外,主要是曹氏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暂时措施.曹氏对外戚严格控制的结果,使得曹魏一代中央政权没有出现东汉以来祸起掖庭,戚宦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东汉的黄门北寺狱是设在宫禁之内的诏狱,囚禁对象主要是反对宦官专权的朝野士大夫。狱内审讯、监管由宦官负责,经常非刑虐杀犯人。该狱囚犯经历的司法审判程序和其他诏狱有别,多是宦官矫诏或唆使皇帝直接下诏拘捕,以避开外朝官员的审查覆议。外戚、士大夫针对宦官把持的这所监狱采取了争夺与反制措施。“党锢之祸”后,随着汉末政治形势演变,黄门北寺狱的地位与作用逐渐下降,直至毁灭。  相似文献   

16.
一、《关睢》魅力与后妃之德“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古老的诗歌,已盛传三千余年,无论高雅之士抑或粗俗之辈,几乎均对它特别的厚爱,以致时至今日,仍对读者发挥出无穷的魅力。这魅力从何而来?若问现代读者,恐怕会异口同声地归结于一个“情”字。但古人似乎不像现代人这样多情,他们从诗中所发现的乃是“德”:“《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序》)那么,这后妃究竟用何德来“乡人”“邦国”?按照孔颖达的解释是:“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毛诗正义》)这种解释在现代读者看来纯系捕风捉影的误解,透读《关睢》,所见者无非对“窈窕淑女”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怎么也找不到“行性和谐”之类的“后妃之德”。但奇怪的是,恰是这种捕风捉影的误解,竟成左右读者长达两千多年的权威性定论。  相似文献   

17.
袁安字邵公,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任楚郡太守。岁余调任河南尹,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武八年(公元83年)迁太仆。旋代第五伦为司空。后又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多次弹劾外戚专横,被时人赞誉为忠言直谏一代贤相,名扬汉世。其子敞为司空,孙汤为太尉,曾孙逢为司空,隗为太尉,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又袁逢之子有袁绍、袁术称雄汉季。有关袁安的乡里,《后汉书·袁安传》记为“汝南汝阳人”但汉代的汝阳故城究竟在何地?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的宫廷政治,未曾出现后妃或外戚专权的弊病,这是汉、唐、宋、元和后来的清代所不及的。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宫廷制度,更应当看到马皇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确保朱家江山的万世一系,即着手制定各种宫廷制度。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登基称帝不久,  相似文献   

19.
东汉外戚的权势在中国历史上的实属罕见,他们仗恃淑房之宠、掖庭之亲内干机密,出纳王命,典领军队。卫国安邦,对东汉政治的兴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螽斯》这首简单的民歌,《涛序》却无端地把它按在后妃身上:“《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朱熹又附和而释:“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言其有是德而宜有是福也。”更把它解成周王室众妾歌颂后妃的东西,真不知是从哪里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