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本文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衡阳盆地红层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对开发利用红层地下水的经济意义进行了评价,为红层区工农业发展和城镇供水找到了新途径,对实现地方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滇中(楚雄)红层区地下水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依据滇中(楚雄)红层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地下水富集规律、地下水储水构造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滇中(楚雄)红层区地下水资源特征,提出了滇中(楚雄)红层区地貌类型与地下水赋水机制的基本类型和规律,并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依据“团”的古今实际用例对量词“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考察,指出“圆球状”是“团”的典型特征,有厚重感、安全感、看不清楚则是其隐舍的语义特征,量词“团”正是依据其典型特征及相关的隐含特征与其所量对象建立起了语义关联。这说明量词和所量对象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挖掘出这种规律对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小论"预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预设”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与“蕴含”的区别做了一番简要的陈述 ,接着分析了影响句子“预设”的几种重要因素 ,包括语音、词汇和具体的交际环境。最后结合对歧义现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预设”对话语表达和人们交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一直"与"从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现代汉语副词“一直’’与‘‘从来’’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同时也说明两者所处句子的句式语义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一直”表示持续,“从来”表示历程;“一直”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空间的延伸或在时间上延续的描述,“从来”所处的句子表示对行为在一个历程中出现概率的陈述。  相似文献   

8.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康宁 《教育科学》2002,18(3):14-18
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准入性知识”,“开放性知识”,“速变性知识”。与之相应,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功利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及“全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外国留学生在使用“索性”和“干脆”时出现了很多错误 ,主要是由于教材或教师说明不充分甚至误导引起的 ,所以文章主要从探讨“索性”的语段结构、语义特征入手 ,对两词使用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蒂更加关注人以及人的生活,他在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人”这个概念。本文从“新人”的特征、生活环境以及怎样成为“新人”等方面对罗蒂的“新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13.
张载的“性”论最不易了解,但又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论的内涵,“性”的道德实践层次的考查,以及“性”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如“太虚”、“神”、“命”、“心”的关系的分析,试图对张载“性”论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从而揭示出“性”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俭明先生认为“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梆子戏”属于同构歧义格式,并通过变换分析指出前者动词具有“附着于某物”的语义特征,而后者不具有此特征。本文举出更多的例句,并通过变换分析指出“附着于某物”的语义特征对这一句式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已引起各国家的关注。教师专业化运动包括对“专业”、“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特征等基本理论的探讨。“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观念已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且正在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教师职业所具有专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6.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英汉“移就”侈辞格语义特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论,介绍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语言特点,提出了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阐述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察当代小说语言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对“一直”和“总是”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二者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可表示某种持续性。不同之处在于“总是”除了具有持续性之外,还有规律性发生的频度义、判断义。“一直”有表示空间上延伸的方向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20.
“写实”是新生代诗歌一个明显和直接的特征。如果通过对新生代诗歌所主张的“还原”、“零度写作”、“冷态抒情”等的实质进行挖掘和探究.以及对新生代诗歌中诗歌主体和诗歌对象之间的根本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诗歌中的“写实”不是与现实主义而是与现代主义诗歌(比如“朦胧诗”)中的“写实”取着同一精神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