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阴诗摘要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前人用来提醒和督促人们珍惜时光、抓紧学习的诗句。《晋书·陶侃传》: “大禹圣者,乃惜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不得志与其出身的关系新探郑荣基陶渊明的曾祖晋代大司马陶侃出身于少数民族溪族①。据史料记载,陶侃曾被温峤呼为“溪狗”,又曾被温雅图为“小人”。因此,认同陶渊明为溪族的研究者,都认为陶侃因为出身溪族,才遭“溪狗”、“小人”的讥骂,胸怀大志的陶渊明不...  相似文献   

3.
从《世说新语》中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里可看到他的许多高尚品质:运筹帷幄、机敏过人、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而这些品质对今天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手机     
陶侃坐在教室西北角的座位上,一脸奸笑地注视着讲台上那个瘦弱的身影。老师环视了一遍教室,指着陶侃旁边空空的座位,推了推身边瘦小的男孩,低声说:“去,徐意坐那儿。”那个小瘦子迟疑了一下,抿了抿嘴唇,拖着大大的黑书包,一步三晃悠地挪到了陶侃身边。陶侃冲他咧了咧嘴以示友好,小瘦子伸出了一只骷髅一样瘦小冰冷的手,用力地握了握陶侃那只白白胖胖的小手。陶侃有点受宠若惊,连忙欠了欠身子。“我叫徐意,新转过来的,你呢?”那个小瘦子压低了声音,用一双亮晶晶清澈的小眼睛,从厚厚的镜片后面盯着陶侃白白胖胖的小脸。陶侃“扑哧”一声笑了出…  相似文献   

5.
在王敦之乱平定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陶侃一直坐镇上游荆州,其在东晋初年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陶侃对于上游建康的忠诚却一直受到怀疑,其有“窥窬之志”的议论在当时就已兴起,千百年来后世史家对此更是聚讼不断。通过分析陶侃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认为陶侃或许在司马睿渡江伊始便不为建康方面所信任,而明帝时陶侃出镇荆州也是明帝为了制约王导的无奈之举。《晋书》所载陶侃的“折翼之梦”,或许也正是反映了当时士族群体对于出身寒素的陶侃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背后,则反映了在门阀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士庶有别”观念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6.
东晋一代之纯臣陶侃,为了东晋王朝鞠躬尽瘁;面对荣禄宠幸,他功遂身退。他不仅战功卓著,才学也是不可小觑。陶侃喜欢诗文,行文如流,从他的仅存的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他为国尽忠、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体会到他的才德兼备和那份忠贞报国之情。陶侃的精神更加感染着曾孙陶渊明,激励着他寻求人生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陶侃评传     
曩读《晋书斠注》,曾稍留意于陶侃资料,今取其似尚可达者数端,衍为评传。原其意本不必在陶某,亦不敢望于两晋史事有一斑之得,盖在于截取机体一点制成切片,以试作观察报告也。(一)到洛阳去陶侃,鄱阳人,公元二五九年生于吴国扬武将军陶丹家中,母亲湛氏,邻郡豫章新淦人,是陶丹的妾。关于陶丹,我们所知极少,仅从《北堂书钞》引《晋中兴书》知道他是吴国边将,又从《晋书》卷八十一《朱伺传》知道吴国有名牙门将叫陶丹,朱伺曾做过他的“给使”。陶侃“幼孤贫”,但他有位好母亲,激励和帮助他摆脱“贫贱”的处境。在《晋书》卷九十六《列女传》中有《陶侃母湛氏》的专传,作为封建妇女的典范,湛氏是名扬后世的。陶侃廿二岁时,晋平吴,中国重又统一了。但是,这对吴国青年的政治前途却投下一道阴影。晋平吴后曾采取过这样一系列措施,皆见于《晋书》卷三《武帝本纪》太康元年条下。  相似文献   

8.
陶侃,晋代人。他小时候,家境贫困,其母湛氏辛勤操劳,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湛氏豁达乐观、为人正直,虽然生活清苦,但始终未忘教育孩子。“孟母三迁”使陶母深知环境和教育对孩子成才的影响。她经常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教育陶侃,告诫儿子要以圣人、英烈为榜样,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9.
拜读路景云同志的大作《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一文,对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路文中提出陶侃、陶渊明是溪族人这一观点,却难以令人置信,似有商榷的必要。路文说:陶渊明“虽出身于士族家庭,但不是门阀世族。在陶氏的家族史上,却曾出过陶侃那样的达官显宦。陶侃是诗人的曾祖,凭战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但陶侃不是门阀世族,是少数民族溪人,尽管战功卓著,仍被时人所轻。温峤曾骂这位大司马为‘溪狗’(《世说新语·容止篇》)。《晋书·陶侃传》也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因而被人所耻笑。”  相似文献   

10.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说过的话。“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指弯腰鞠躬,全句意为不因为求取微薄的俸禄而向上司卑躬屈膝,它反映了陶渊明的清高与孤傲。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轻时品德高尚,博学而善于写诗作文,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对现实极为不满。因为家庭贫困,出任过两次地方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而辞职了。  相似文献   

11.
读龚自珍《病梅馆记》后,我很有点不明白他为何要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动这样大的志向,疗梅难道用得着"穷予生之光阴"吗?读了上面一段话后,方知其真谛:毁树容易种树难。杨树的生命力很强,横种、倒种、折断种都能活,但好不容易使它成材却只需举手一折或动刀一砍就全功尽弃!《人民日报>载:云南山区森林起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评析     
【翻译】陶侃年轻时有远大的抱负 ,因家里很贫穷 ,便同母亲湛氏一起生活。同郡有位叫范逵的孝廉 ,一向有很高的名望 ,有一次途经陶侃家想借宿一晚。此时大雪已连续下了好几天 ,陶侃家穷得就只剩下片堵墙壁了 ,而范逵仆人车马又很多 ,使陶侃实在为难。陶母湛氏见此情景便悄悄对陶侃说 :“你只管到门外去挽留客人 ,家里面的事我自有安排。”湛氏的头发很美 ,散开来可以拖到地上 ,她便剪下两绺拿出去卖 ,换回了几斛米 ;又把房中的木桩拆下几根 ,全都劈成几节做柴烧 ;再将垫在床下的草都收罗出来 ,切碎当成马草。到了傍晚 ,竟然办出了精美的食物…  相似文献   

13.
光阴     
聪明人通过他的思想延长光阴,正如蠢人通过他的激情延长光阴。蠢人的光阴是漫长的,因为他不知如何打发时光;聪明人的光阴也是漫长的,因为他用有益或有趣的想法来突出每寸光阴,或者换言之,因为蠢人总是希望消磨时光,而聪明人总是在享受时光。  相似文献   

14.
我在等呼机,突然过来一个男人,一边揩汗,劈手抓话筒。瞥眼看见我,手在半空里顿一下,我示意他先打。显然是打给家里,他用很重的乡音问:“哪个?”背忽然挺立,脚下不由自主立正,叫一声“爸爸”。“吭吭哧哧”一会儿,挤出一句:“您老人家身体怎么样?”再找不出话,在寸金寸光阴的长途电话里沉默半晌,他小心翼翼地征求:“爸爸,您叫妈妈来听电话吧。”连我都替他松一口气。叫一声“妈”,他随即一泻千里:“家里怎样?钱够不够用?……”兴许是母亲千叮万嘱,他有些不耐烦:“晓得了晓得了,我这大的人了……”———中年男人的撒娇。我把头一偏,偷笑。又…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的曾祖据说就是晋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生活颇为艰苦。他少年时代受到儒家思想影  相似文献   

16.
刘玉先 《留学生》2011,(8):28-29
他是一位普通老人.却有着跌宕的人生经历;在起伏的岁月里,流逝了光阴.却锻造了老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他曾是一位贫困的农村孤儿,却凭着坚强的毅力.考上大学,再出国继续深造;他也曾不计荣辱.在“文革”那段灰色岁月里,  相似文献   

17.
光阴收购店     
从前,有一个城市,每一天都很热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每个人都很快乐,无论老人还是小孩.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神秘的商人,他在热闹的街头开了一家神秘的店——光阴收购店.大门边贴着一则广告:收购光阴,一年光阴一亿元!人们都很好奇,涌过去看了起来,惊讶道:"一年光阴一亿元钱?"大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都准备回家去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命子》诗比较全面地写了陶氏的由来与宗谱、历史功勋与品德,写了他与曾祖陶侃的关系,写了他的长子陶俨出生的情景,他对陶俨的教训.文章结合对史书、对原诗的新的校正与注解,分析了他是陶侃的第四代孙,陶渊明对陶俨的殷切期冀.  相似文献   

19.
“寸阴”者,“一寸光阴”之紧缩也。古谚语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言时间之短暂和宝贵也。“光阴”怎会成为“时间”的同义语?计算时间的量词,现在人们只知是分、秒、时,怎么会是计算长度的量词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有一篇关于“陶母责子”的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大意是说,陶侃年轻时做监督河道桥梁的官吏,曾将一坛腌鱼送给他母亲,他母亲原封不动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