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还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但软实力基础的核心要素大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只能以先进的文化教育来实现。搞高认识、设置文化课、落实"教书育人"的意见、重视经典阅读与指导、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之中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2.
许东霞 《文教资料》2007,(35):110-111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词,它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资源,是城市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信息库和项目库,它有义务推动都市化的文化建设;教育产业也同样有义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解读,分析了教育产业化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以教育产业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设想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展和繁荣文化应助益国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拥护、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的原点是立足民情国情、正视现实,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繁荣的落点与本质是提升国民"品位"与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增加软实力的穿透力与感召力;文化发展的目的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形象及全球影响力,让国民幸福、满意。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有机统一的教育活动,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关系密切,互相促进。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只有重新审视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方法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思考和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才能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方向指引、理论保障和人才支持,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  相似文献   

5.
胡昳昀  刘宝存 《教育研究》2021,42(10):93-103
教育软实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育软实力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软实力分析框架,即教育价值力、教育制度力、教育政策力、教育创新力和教育传播力.通过国际软实力排行榜比较发现,中国教育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中国教育软实力存在不善于提出具有价值力的教育理念、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政策设计不健全、教育创新力有待提升、教育传播力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教育软实力,我国需加大教育投入,夯实教育软实力的"硬"基础;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教育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教育理念影响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提升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亲和力;构建教育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表现为提高办学质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质的发展。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规范性,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生成。学校制度文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渠道、进一步维护制度对象权益、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完善制度落实的惩处、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战略选择,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文明、和谐、生态、人文为追求内涵的"国际旅游岛",海南省全民阅读的终极文化关怀在于鼓励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切实提高全省居民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极大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灵感和智慧。为深度发掘海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助力海南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全面开展,海南教育期刊社新教育编辑部决定举办"悦读海南,共沐书香"征文  相似文献   

8.
所谓教育文化软实力就是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从内容上看,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核心力源于教育文化、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理念;运行保障力来自于教育组织、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等;拓展深化力包括教育政治、教育经济和教育外交等实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47):13-14
汉语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东南亚地区是汉语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区域,探究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育状况,找到东南亚国家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汉语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而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理解,从文化资源、文化逆差、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以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发展人才教育和开展文化外交等措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够用”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还须重视学生软实力的提升.但软实力基础的核心要素大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只能以先进的文化教育来实现.搞高认识、设置文化课、落实“教书育人”的意见、重视经典阅读与指导、将企事业文化镶嵌到学生实训之中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生命线.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为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可以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和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2011年第2期中刊载金安根、熊丽芳文章,分析了"如何提升学校软实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完备的硬件设施,但对于承载育人重任的教育事业来说,软实力才是它的灵魂。一、文化力,教育发展的"脊梁"。学校文化力就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打造学校文化力,必须创造性、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要素,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中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新形势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农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分布不合理的教育机制等问题。因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贯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探索新时代内容,加强教育机制调整改革,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四史"教育,突出其在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性。"四史"教育应与当今思政课教育有机结合,从引导学生习得必要史学、养成端正史德与认同科学史识三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夯实历史知识基础、形成健康的历史评价标准、领会历史背后深刻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育文化软实力就是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从内容上看,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核心力源于教育文化、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理念;运行保障力来自于教育组织、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等;拓展深化力包括教育政治、教育经济和教育外交等实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有示范效应、吸附效应、熏染效应、管束效应、传播效应,它们共同作用于人,从而形成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合力.而发挥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的途径在于,让劳动成为必需,改善消费结构,更新交往方式,重视休闲品位,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发展、繁荣文化应助益大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拥护、推进改革开放和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的原点是立足民情国情、正视现实,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国民质量;文化繁荣的落点与本质是提升国民“品位”与社会文明度,进而提拉国家软实力、增加软实力的穿透力与感召力;文化发展的目的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形象及全球影响力,让国民幸福、满意。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富民强的重要手段之一。自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后,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更是掀起热潮,此起彼伏,众多学者对于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和观点莫衷一是。本文针对文化软实力的现状研究以及定义的提出和意义的取得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和手段,并且深刻地阐述了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高校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探讨,为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玲 《职教通讯》2012,(13):11-15
文化软实力提升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关系其整体形象和未来走向。从分析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入手,探讨文化软实力提升实践的意义、现状与挑战,并提出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