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在粤西士人的努力下,交趾改称交州,与全国十三刺史部一样同称为州,建制的升格,意味着越、汉一体化的新进程.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博撰作<理惑论>,这部佛教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撰述之所以出现在交州,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因其偏远,中原人士避乱至此,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锋、交流;因其偏远却与海外交通便利,较先接近海外学术.粤西文化建设,又是在外籍人士远赴粤西任职为宦者与本土少数民族"酋领"的共同努力下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粤西士人尤其是清代粤西士人在诗学评论上多有放眼全国之举,如临桂况澄、藤县苏时学、灵川朱龄诸人都有论诗作品。粤西士人又多论本域诗人之作,能切合其身世概括其特点,最著名的如临桂廖鼎声《拙学论诗绝句》一百九十八首。古代粤西士人多有提出诗学理想者,如五代时七星山道士石仲元提出"象丽而言达",平南袁钰(醴庭)提出"气平心自平",苍梧钟琳提出显示真性灵,等。清末临桂词派"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达全国最高水平。而从外籍士人在粤西创作的诗歌的"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粤西这片土地给予诗歌创作多么大的滋润。  相似文献   

3.
关于粤西文化的研究,有三个问题应该首先考虑:第一,“粤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至少可以这样看:1.粤西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粤西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亚文化;3.粤西文化是本区域内诸文化因素的总和。第二,交流在粤西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粤西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粤西文化研究现实意义之所在。第三,回顾与反思过去的研究成果,从中探讨粤西文化今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4.
魏珂  王列盈 《教育评论》2014,(1):135-137
明清两代,粤西地区已形成以府县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广大乡镇的教化网络。通过这套教化系统,教化渠道直达广大农村基层并深入社会各类人群。明清时期的社会教化对粤西地区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地推进了中州儒家文化在粤西地区的传播,改进了地方土著文化,促进了地方社会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陈松 《现代英语》2023,(2):111-114
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对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湛江地处粤西,经济相较落后,要凸显其文化内涵和经济特色,需要不断加大外宣力度。通过深入调研,文章主要分析了湛江非遗文化的外译现状及常用的翻译策略,探索非遗文化外译的有效路径,以期服务粤西经济建设,实现区域非遗文化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6.
粤西士人值得称贤的为官品行,其一为律己之廉,贫穷地区的为官生活,既艰苦,但更要廉洁。其二为莅政之公,治理边疆注重“功化”。其三为恤民之仁,作官就是为民。其四为体国之忠,为国尽忠时刻张扬忠鲠性格。正因为秉承如此精神理想处世行事,他们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永久的记忆。  相似文献   

7.
临桂词派崛起于晚清词坛,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清代粤西文化及其粤西词兴起与发展。粤西地区及其临桂是人杰地灵之地,至清代在政治、文化、文学、教育、科举诸方面突飞猛进,形成临桂词派孕育环境与文脉传统,尤其粤西文人词人形成相互影响群体,积极推动临桂词派产生及其领袖王鹏运、况周颐的成长,这既充分说明临桂词派发生的重要原因,也集中表现出粤西文化及粤西词人群体在词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粤西地区深厚的刘三姐文化积淀充分地体现在这一地区丰富的刘三姐文化产品上,对文化产品折射出的区域民族信仰和好歌的文化传统进行探究,有助于将文化积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文化产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粤西茂名地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北接云浮,南临湛江,东面与阳江为邻,西面与广西玉林接壤,该地区共辖五个市县,其方言归属传统上与湛江、阳江地区合为粤语高廉片次方言。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本文综合论述茂名地区粤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0.
粤西词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西词,据传始于北宋。李守仁《齐天乐》小序云: 读王竹一先生《海棠桥词》并题。先生自序以秦淮海左迁横浦,为粤开词家之祖,故取其海棠句以为集名。 然而,宋代粤西人词,极难寻觅,我们已无法论述当时的具体情况。当时,不特词作散佚殆尽,即诗文亦留传甚少。故苏时学有诗说:“峤西雅集流传少,唐宋遗音久已沦。一个高僧(契嵩)两名士(曹邺、曹唐),二千年内见三人。” 今天,我们能看到有词作留传、最早的粤西词人,当推明成化年间的蒋冕了。冕字敬之,全州人。以勋业、理学著称,诗词非其专长。然触物兴怀,时亦形诸吟咏。撰有《湘皋集》,附诗余一卷。《明词综》亦有选录。词至明,已呈衰落之势。明词有“好尽”之弊,往往意随词竭,一览无余。《湘皋诗余》中某些应酬之作,亦难免此病。但有些小词,如《卜算子·秋晚》: 斜日坠荒山,云里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直入残芦去。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不但词语清真,而且气格高尚。这就为粤西词家抒写真实性灵,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词史上看,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清初词家,大抵宗法“花间”、“草堂”。他们力矫明词轻率不精之病,讲求声律,务造精深。由明入清的粤西词家谢良琦,和大多数清初词家一样,也作过一番新的探索。他不  相似文献   

11.
在粤西,冼太夫人的传奇历史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是粤西地区一大靓丽的文化艺术名片。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审美教育步履维艰之时,将其拥有雄厚民间基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纳入地方高校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地处粤西地区的茂名市,乡土资源非常丰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把语文课外活动与本地的冼夫人文化、民俗文化、荔枝文化等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冼夫人祭祀是粤西及其周边地区独有的宗教仪式现象。在对粤西高州地区的冼夫人信仰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解释冼夫人祭祀和信仰现象,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的新型铜鼓,并充分在铜鼓上融入本民族的宇宙观、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文化心理,使粤西壮族铜鼓呈现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浑融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粤西文学从唐代"二曹"后一千多年的缓慢发展,至晚清整体崛起,其中"杉湖十子"是其重要的支柱性力量。其代表人物龙启瑞、朱琦及汪运、彭昱尧、高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瀛、赵德湘、黄均祖等十位志同道合的诗人,在桂林杉湖畔聚会唱和为群,其作品汇集成册,特点凸显,成就颇高,影响深远,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学流派特征,对于推动粤西文学发展及其晚清诗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在唐宋时期又称粤西。粤西生态环境中既有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炎热、多瘴气等负面因素,也有山拔水清、洞奇石美、物产资源丰富等正面因素。其对诗人心态的影响可大致概括为沦落心态、忧惧心态、喜山悦水心态、乐游心态等,诗人的不同心态折射在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17.
粤西北连山粤语古帮端母今读现时平面有三种浊爆音6、d:一般为浊内爆音"b、"d,少量为鼻冠爆音mb、nd,个别为普通浊爆音b、d,这在其他粤语中不多见。三种浊爆音间无音位区别,互为变体,分别记作6、d声母。6声母只与阴调相配,与来自只与阳调相配的古监母p声母不构成对立。来自古端母的d声母与来自古精母的t声母对立。连山粤语古帮端母的浊内爆音正处于消变中。  相似文献   

18.
论粤西雷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歌流行于粤西雷州半岛,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雷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雷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雷歌不仅承袭了闽南文化的印迹,又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是土著文化与闽南移民文化、中原汉文化等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成的多元性再生态民歌。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探析了粤西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粤西城镇等级规模分维数q为0.9884〈1,说明粤西地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较为分散,首位城市的垄断性弱,小城镇数目较少,处于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较多,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城镇空间关联维数D为0.9304〈1,说明粤西地区的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城镇之间具有加强联系、共同发展的先天条件。据此提出了粤西地区城镇体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主要分析粤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的可行性,进而分析粤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粤西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