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慎中的诗歌存世达1200多首,深入认识其诗歌创作,对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有重要意义。王慎中总是借诗倾吐胸中块垒,其诗歌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世界。他以诗言情,尤其集中在个人为宦之情、友情亲情、家国关注之情及佛禅寄托之情方面,而这几方面的情感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的风云际变中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
陆机适应时代重情的风尚在其《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观点,强调诗歌抒写人的情感,揭示了诗歌本质规律和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陆机诗歌中功业未成的悲哀往往和生命短促易逝的悲感连在一起,其感慨世事盛衰,吉凶倚伏,世道险峻,人生险恶的叹世之作同样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悲剧感。陆机诗歌中的乡情交织着深刻的功名失落及客游见轻的心理失衡产生的不遇之感,曲折动人;其有些赠答诗回忆往事,思念友人,情真意切。要之,“诗缘情”的理论主张由陆机提出,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较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咏梅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高启继承了传统咏梅诗的写法,塑造出一个个孤高、隐逸的梅花形象。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融入梅花形象,使之突破传统的束缚,赋予梅花崭新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孤高中的激愤之情、乱离惊惧之感和故友挚交之情。他打破了两宋以来重复单调的咏梅模式,为咏梅诗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元白之诗自晚唐以来,曾遭受很多非议,其中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主要批判元白诗中的艳体诗以及小碎篇章。这些诗作多写元白二人的生活琐事和闲适之情,其中艳体诗多写男女之情以及狎妓经历,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作者的真实情感。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展示了诗歌发展至元白之时,诗歌风格市民化的转变,同时表明"诗缘情"文学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灵魂之所在。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亦有"诗言志"、"词缘情"之  相似文献   

8.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张丽芳 《考试周刊》2009,(36):33-34
托马欺的诗作《蕨山》描写了诗人童年时代的欢快时光,诗中的乡村景色描写清新自然,令人向往,抒发了诗人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本文作者以文体学知识为理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子等角度出发,剖析了此诗的内涵和美学效果,以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达到对诗人寄托在诗歌之上的情感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0.
雷抒雁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既具有诗人气质又具有杰出诗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与时代同步,顺应了人心与潮流,是时代嘹亮的号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诗讲究形象的运用,极富情感,是思想与形象、情感相溶相合的可读可诵的美诗。主要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大方面来剖析雷抒雁诗歌的美感特征,以汲取他诗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2.
诗人王令一生生活贫困,属于城市贫民。王令一生虽未旅仕途,但对政治并不漠视。其诗歌《原蝗》、《梦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想象,借蝗灾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和对百姓血汗的无尽压榨,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现存有关王梵志的文献记载及其诗歌作品,可以发现王梵志不一定是僧人。从诗歌作品看,王梵志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关系,敦煌写卷中的王梵志诗歌不应称之为"禅诗"。相对来说,王梵志的诗歌定名为"讽世诗"更为确切,这样也能较好地反映王梵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在宋仁宗嘉事占四年(1059)写下两首《明妃曲》,当时引起轰动,名家纷纷唱和。但后代聚讼纷纭,至今争论不休。围绕王安石诗的争论,决不仅仅是两首小诗的解读和评价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历史、文学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王诗在思想上高人一筹,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具有独特价值:从为毛延寿翻案入手,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封建帝王;寄托人生失意的悲哀,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大胆举起“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旗帜,揭示了昭君独立的人格;表现出对人间真挚感情的炽烈追求。既尊重历史,又大胆创新,这才是王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入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捷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受当时激昂的盛唐精神和对边塞生活切实感受的影响,在他的边塞诗创作中,把自己个人的功业追求,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欣赏,对戌边将士杀敌报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戌边生活的感触等情愫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他边塞诗创作的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维中晚年诗歌计约220首,一直以来,学界多从佛家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诗歌,认为其本质是"内佛外儒"。本文从文本出发,认为王维中晚期的诗歌体现出其对儒家文化的发自内心的信仰,不同于借助佛家思想避难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且无论是"隐"还是"仕",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始终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所作余姚、绍兴、西湖、泰山诗作,熔物、性、情、理于一炉,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形态美的亲和力,历显山水的质感和人文底蕴,昭示“良知”的灵光。诗中充满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与寻求精神自由心路轨迹。艺术上不为世风所染,开明中期以降秀逸俊爽的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9.
《辋川集》是王维与道友裴迪于天宝年间在辋川庄写下的唱和组诗,是其山水诗的巅峰之作。在辋川别业,诗人把山水景物作为描摹对象,于诗情画意中洗涤自己幽独空寂的心灵。20首绝句,即是诗人这一时期隐逸情趣的折射,更有一种佛家崇尚的顿悟机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