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新闻界的三项大奖包括“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属于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长江韬奋奖属于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涵盖了整个中国新闻界,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等主办的这“三大奖”对于充分调动百万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强大的新闻队伍,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不想被人遗忘 2005年的记节,新闻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11月8日,在京西宾馆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表彰大会隆重而热烈,172名受表彰和历届范长江、邹韬奋新闻奖获得汇聚一堂,分组交流,过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自己的“节日”,对新闻界来说的确是“极一时之盛”。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要想奉献给受众以精品,首先就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对新闻精品的认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者,经过反复提炼产生的精华也。精品: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之作;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之作。二是精心采写、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当王宏林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笔者提出要给他写个专访,他笑着摇了摇头;去年11月,当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从北京开会回来后,笔者再次要求采访他,他又笑着摆了摆手。随后的时日里,我每当遇到他,都缠一  相似文献   

5.
19年的夜班岁月,把他的鬓发抚得霜白;30多年的新闻生涯,在他的额头上犁出了深深的沟回;而时光馈赠他的,是他采写的一篇篇新闻作品被收进了一摞摞的专集;是他编发的稿件、主办的专栏.荣获中国新闻奖以及其他诸多奖项。他用在新闻领域取得的一个个成果,铺就了一条坦途,使自己顺利跨入“全国优秀新闻工作”的行列。  相似文献   

6.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等主办的我国新闻界的三项大奖包括“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涵盖了整个中国新闻界。这“三大奖”已经成为我国新闻界最为关注、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奖项,对于充分调动百万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强大的新闻队伍,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将上述奖项来一次历史考察,追溯其历史渊源.对于更好地发挥评奖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7.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创作出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优秀电视作品,成为一名名编辑、名记者,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怎样才能出精品、出佳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们神圣职责的新闻作品,也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认真研究、潜心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时下的新闻界,大家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累!当记者的整天出门跑得累,当编辑的整天在办公室里弯腰弯得累,当主持人的整天面对镜头对得累,当名主持人还要经常接受邀请到处奔忙更累,当总编辑、台长的累就更不用提了。前不久有一项调查结果令新闻工作者们人心惶惶,说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才四十多岁,这真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总有着广阔的驰骋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作有新意的优秀作品。”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新闻写作出精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在《新闻要抓新和实》一文中说:“新闻要指导实际工作。但是,实际工作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不能老是报道那些人们早已知道的老情况、老问题,总是说千篇一律的老话。我们要随着实际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红花灿烂,金杯辉煌,掌声如潮。今年的中国记者节,把第七届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和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的代表推上了领奖台。这红花是献给20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作为我国70多万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历尽千辛万苦,“用脚板写新闻”,真正做到了“三贴近”;有的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深入重大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现场捕捉新闻;有的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从事战地报道;还有的不计得失、不图名利,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他们是我们新闻人学习的榜样。这金杯是献给270件中国新闻奖作品获得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新闻研究》2012年第2期上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周波  李萍 《中国广播》2001,(4):20-22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49-51
时下,“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这样一句被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遇。这些人认为,在网络、通讯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些记者靠从网上扒新闻,从别家报纸上摘新闻,从通讯员的来稿上窃新闻,从新闻发布会上“剪”新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闻界正在在深入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维护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社会形象,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状况的回顾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业自律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毕锋  王晓 《新闻三昧》2006,(12):10-13
新闻精品,主要是指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提法准确、编写精细、制作精良、效果突出的新闻作品。多出新闻精品,是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的呼唤。如何成就新闻精品,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的作者毕锋和他的同事王晓,在对16年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源自报纸、通讯社类的所有特等奖、一等奖及部分二等奖获奖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技法和成篇历程,力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相信这篇文章对追求新闻精品的有志记者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刘保全 《青年记者》2006,(8):103-104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新闻传媒的拳头产品就是新闻精品。要创出新闻精品,从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来看,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多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3种意识。——精品意识。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二、精心采写、精心编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三、传播效果好,社会反响大;既能轰动一时,又有长期保存价值,能流传于世。——策划意识。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4):22-24,26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  相似文献   

19.
陈淼 《视听纵横》2005,(4):21-23
这两年,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很多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栏目造就了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成为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然而,在这热闹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值得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去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优秀人品和精品新闻,这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在报业事业蓬勃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地市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在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写出读者心目中可读可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着眼点应该是强化记者的人品修养,实施新闻精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