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踏雪寻梅     
站在窗前远眺外面的风飞风舞雪开雪落是我生活在这日子里的全部。我知道这是冬日。我知道这个季节在以一种浓浓的挚情爱着他的所爱,就似我爱着那遥远的梅。 很久了,我不知梅是否还在以那种姿式站着,站成冬日里的一片绚丽和满眼的生机。我只知梅很独特,独特得让这个日子对她束手无策,只有任她开,并给她敞开所有的空间让她飘香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想     
“非典”最厉害的时候,读书成了我们除看电视之外,休闲、娱乐、增长知识的唯一选择。在这段时间里,是书带给了我们共同的乐趣。 这是两本在“非典”的日子里很可读的书,一本是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本是洪晃的《我的非正常生活》。这两本书之所以适合在“非典”的日  相似文献   

3.
圣陶老人在最后的日子里韩小蕙也许是94年来太劳累、老人在生命的最后32小时,睡了一生中最香甜的一觉。然后,平静地去了。中国,失去了五四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失去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冰心同志说:“一座大山倒了。”感谢老人这次...  相似文献   

4.
没有青春。没有JEFF BUCKLEY。没有地铁。是个很暖和的日子。在约傍晚五事业钟左右的光景。黄昏的阳光在窗台上跌落,一寸一寸的沉醉。早春的晚风正从这个城市的那一头吹过来。如果不是无意间看见窗外穿单衣的孩子,我几乎忘了这已经是春天。清水漆的书橱里有本1993年3月号的《新华文摘》。里面有篇自己很喜欢的文章。想想已经过了十年,自己也没能活出个让自己满意的样子。这十年,都在想一种生活。自己不过,因为危险因为没有本钱。但是如果有  相似文献   

5.
我对典型和典型报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从一篇文章说起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读了一篇题为《大无大有周恩来》的文章,这虽是一篇纪念散文,但它更是一篇很不错的典型报道。典型,本是文艺领域最常用的概念,把它用到新闻领域,与文艺所说的典型,就有了许多的不同,新闻只是完全真实地把...  相似文献   

6.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7.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8.
被阳光叫醒     
2004年7月31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 日子。这一天,我搬进了新居,告别了为 期4个月的地下室生活。 这间两室一厅的地下室以前住了两个 人:我和老张。老张不久前搬走了,他在这 里住了一年半,因为常年不见阳光,出落得 肌肤如雪,更兼长发飘飘,远远看去疑似小 龙女。为了摆脱暗无天日的地下室生活,老 张向单位写了无数次申请宿合的报告,字 字血行行泪。领导读了老张的报告,大为  相似文献   

9.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10.
传媒链接     
杨葵 《出版参考》2010,(12):5-5
谈读书话题,首先想到闲读书、读闲书这六个字。这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生活。说向往,是因为难做到。以前难做到,往后呢,估计相当长一段日子仍然难做到。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两极     
人生的两极——幼儿和老人有极其相近之处;脚步都蹒跚不稳,都没有或仅有几颗牙齿,且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一脸褶皱,毛发稀疏。他们都很脆弱,需要扶持,喜欢发出口齿不清的喃喃自语;甚至孩子和老人情感都易外露,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执著得令人发笑。我想,和年轻力壮者相比,和忙得一塌糊涂者相比,孩子和老人似乎面对着空无,而空无是需要填塞的,在孩子的手中塞一根棒糖,给老人的手中置一柄手杖,日子似乎变得实在了。卧在怀中的猫,伏在脚下的  相似文献   

12.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13.
记者手记:在欢度春节的日子里,我们从陕西父老乡亲的炕头上看到《陕西日报》刊登的《节日里,市委书记忙什么》这篇报道,是头条,很醒目。那上面记录着从初一到初三,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票战书与老年公寓的老人一起包饺子,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慰问加班职工,铜川市委书记王东峰给贫困户拜年,还有宝鸡市委书记吴登昌、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汉中市委书记田杰……他们都在群众中。据介绍,这个策划,没有事先通知,也没有表露过什么迹象。报道对象经受了一次检验,而读者也从这样的报道中体会到陕报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许嘉璐 《出版史料》2008,(1):63-64,I0001,I0002,65
转眼间,至善老离我们而去已经将近两年了。把他生前好友所写的纪念他的文字结集出版,将让更多的人再次回想起,进而让读了这本书的人知道并永远记住这位在编辑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今日之中国,人们正在渴望着中华传统美德回到生活中来,尤为必要。出版社和家属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自认为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5.
社区里。王大妈退休后,没有什么爱好,没事就爱和小区的老人在一起闲聊。社会上的新鲜事、生活中的家务事、身边发生的琐碎事,老人们碰到一起闲聊的话题很多,唧唧喳喳的一聊就好几个小时,王大妈感觉很开心。可王大妈的女儿却很不以为然,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市井闲谈,劝母亲找点事情做做,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养花种种草什么的。  相似文献   

16.
刘备的儿子刘禅,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但懦弱无能,无甚建树,特别是在最后的日子里,高高兴兴地过俘虏生活,是很令人费解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泸州遭受百年不遇特大风雹灾害的日子里,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新闻工作者,既是目击者、记录者,也是抗灾救灾的参与者。作为一名小报记者的我,剪辑了几个新闻记者在抗灾中工作与生活的镜头,奉献给我们的读者。 1989年4月20日凌晨,月色溶溶,凉风习习。一点多钟了。泸州电视台记者柯山还靠在床头读书。突然,狂风骤至,好猛!竟关不住窗子。转眼间,暴雨挟着冰雹,噼噼啪啪,倾盆而下。碰撞声、砸物声、惊叫声,此起彼伏,令人胆颤心惊。台灯刮到地面,顿时一片黑暗。落汤鸡似的柯山,此时此刻并没有意识到,刚刚过去的这阵风风雨雨,竟是一场连99岁老人都未见过的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18.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19.
张琴 《新闻世界》2006,(1):62-63
在城市生活的久了。会觉得很疲惫,只想找一个安安静静的角落,躲在里面。过一种简单而平淡的日子。当我游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之外、忘记迪厅里go-go的叫嚣和忙忙碌碌的生活时。我总是会怀念黄山歙县一个叫做车轮湾的地方,在那里。即使是一个孤独的异乡客,都会感受到回家的温暖。[编按]  相似文献   

20.
希望,在绝望中重生 5年前的盛夏,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对老夫妇来到了<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男的96岁,是1925年参加革命的原中联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老人,女的80多岁,是张老的夫人,1937年参加革命的伊之老人.两位老人抗战时都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人.他们把一份<晋察冀日报>牺牲烈士的名单郑重地交到我们手里并说:"我们找他们的亲属找了几十年.我们来日无多,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