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编者说明:北京文物研究所赵迅教授,将收藏的《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拓本寄给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秘书长。函称:“日前我专程去了趟石刻博物馆(北京五塔寺,纳兰明珠家族墓志均存于此——编者注),总算闹清了墓志铭的有关疑问,不过这块志石正像启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词史上,纳兰性德是清代最重要的词家之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出身显赫,生命却过早凋零。其短暂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著成文集流传后世。了解纳兰性德生活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品读其文集,欣赏他的文学才能和造诣,以表达读者的品悟。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满族作家纳兰性德,作为皇帝的随身侍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扈从康熙皇帝到过东北、华北、华东和江南的许多地方。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游览胜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他在游览过程中,兴之所至,曾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吟咏名胜怀古的佳作。这些作品绚丽多姿,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4.
“我行我素”、御风西去。 这是史实。 一 《七剑下天山》里的女主角冒浣莲则完全 是虚构的。也许是因为纳兰一生留下了太多无 现在,与风头正劲的大侠金庸比起来, 可寄托的情诗吧?梁羽生虚造出了一个驰骋塞古龙、梁羽生都显得稍逊一筹。古龙犹有《绝 外的江湖侠女,豪气干云又蕙质兰心,让词人代双骄》、《楚留香系列》等脍炙人口,相比 求之不得,空留怅然。之下,梁羽生的声势就更小了。 当时满洲统治者欺压塞外人民,冒浣莲连 其实,梁羽生亦著作颇丰。艺术价值较 同一群抗清英雄一起…  相似文献   

5.
清代康熙年间的进士、一等侍卫、著名经学家和作家纳兰性德(容若)是满洲正黄旗人,属于满族;但却和蒙古族有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他的远祖是蒙古人,他本人在清廷与蒙古各部的矛盾斗争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他的某些作品表现出在满蒙之间保持和平的强烈愿望。本文分上、中、下三篇。通过“性德的远祖”、“觇梭龙诸羌的真象”、“梭龙诸羌输款的意义”三个环节,顺次弄清性德与蒙古土默特部、科尔沁部、准噶尔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纳兰性德与曹寅的关系,重视的人尚不多.而他们两人的关系恰恰是很重要的.因为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红楼梦》问世以后,很多人认为贾宝玉是以纳兰性德为原型的.考察纳兰性德与曹寅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生平,更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我们探求纳兰性德和《红楼梦》究竟有无关系和关系如何(这一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我们先看一下纳兰性德和曹寅的简历.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十五年任三等侍卫,后升二等侍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一等侍卫,五月底病逝.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生于顺治十五年(1685年),比纳兰性德小4岁,康熙十  相似文献   

7.
纳兰性德与佛教具有不解之缘。他高度重视佛教,充分肯定佛教,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他读了很多佛教书籍,熟悉很多佛教掌故和佛教事物,并与僧人交往。他深受佛教影响,向往佛法与佛界,他的诗词文章表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主要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五蕴聚合,因果报应。形成上述这些情况有主观与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金适  凯和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10-10,24
“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说,这在词学界乃至文学界已成定论,流传久远。如今纳兰性德(即成容若)史迹陈列馆已在其墓地——海淀上庄乡建成,我们建议应尽快在太清墓地——房山坨里乡(现青龙湖镇)大南峪建立顾太清史迹陈列馆。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明珠长子,满洲正黄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他为宋后第一真词人.这首小令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年随扈从东巡祭祀长白山出山海关时所写。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年谱(谱首部分)赵秀亭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容若姓纳兰氏。纳兰或作纳喇。清史稿文苑一:性德,纳喇氏。满洲源流考七:纳喇旧作纳兰。旧,盖谓纳兰为金源旧姓。徐乾学纳兰君神道碑文:纳兰氏,旧著姓,...  相似文献   

11.
纳兰性德是清初词坛领袖。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既肯定了他在词坛的崇高地位,也指明了他词的风格。陈维崧说:“《饮水词》衷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衷感顽艳”便是他词风的概括。这位康熙盛世的贵胄公子为什么会大写凄艳的词呢?人们早已对这一反常现象萌生疑窦,并力图铨释。比如张预就对纳兰性德“顾问则谊、舒之俦,禁中则颇、牧之选,而独顑颔轸意,缠绵抒情,沉幽骚屑之思,婉丽凄清之体”的矛盾情况不得其解。当然也有人试图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婚姻的坎坷实际上寻觅原因,不过都貌似有理,却又因为牵强空泛,难以服人。为此对于清初为什会出现这样一位词人,就需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作出科学与切实的答案了。一纳兰性德在世三十年,遗词三百首。有人做过统计,在他的词里,用“愁”字共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其余“断肠”,“惆怅”、“凄凉”、“憔悴”等则比比皆是。真个心灰意冷、溢于言表.这位宰相之子为什么偏有这么一副哀怨凄切的情长呢?这还得从明代的中晚期社会谈起。  相似文献   

12.
杨重华在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他不醉心于那时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尽管受过颇多的儒家思想的熏陶,结果还是感到空虚和幻灭,因而倾向于佛、道……。”生长在钟鸣鼎食之家,才华横溢富贵功名集于一身的清代著名词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纳兰性德由儒家思想主其心、导其行方觉顺理成章,可他在年仅30岁生命的晚期为什么又倾向于佛道,尤其是更多地接受了佛教思想呢?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人生苦的观念有三种含义:一般苦难的苦(亦叫苦);由变易而生的苦(亦叫坏苦);由因缘和合而生的苦(叫行苦)。人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凡此种种身心苦楚全都包括在第一苦难中;生活中快乐的感觉和快乐的境遇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迟早是要改变的,它改变的时候,就产生了痛苦、烦恼和不安。这种变迁之苦都包括  相似文献   

13.
读袁枚《随园诗话》,其《补遗》卷十有这样一条记载: 诗往往有畸士贱工脱口而出者,如成容若青衣某有诗云:“一杯一杯又一杯, 主人醉倒玉山颓。主人大醉捲簾起,招入青山把客陪”。 使我感兴趣的不仅因为这首诗出自一个婢女之口,还在于她描绘出主人(成容若)那豪爽待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朱鉴珉注释扈跸征①,远离知己②。君留北阙,仆逐南云③。似蛩之初分,如璋之乍判④。柳青青于客舍,魂恻恻于河梁⑤。缝倦之情⑥,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尔也⑦。惟是登封大典⑧,旷代希逢。起马微劳⑨,臣职已定。老父艾年⑩,尚勤于役,渺于小子,敢...  相似文献   

15.
纳兰性德情操高洁、才气纵横,是至诚坦然之士;虽出身贵族,备受皇恩,却无争名夺利之实.对待爱情他坚贞执着,情深意切;对待朋友他忠信热忱,至真至诚;对上微言直谏、率性而为,不媚上、不畏上、不唯上,喜欢和汉文化人交友.正是因为他纯真感人和情操高洁,才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被王国维赞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尤以词著称,在当时曾产生过"家家争唱饮水词"的轰动效应,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相似文献   

16.
纳兰以词名家.他的词,生前身后,赞誉之词可谓车载斗量.他那旖旎缠绵、凄婉哀艳的缕缕情思,不知在多少人的心田里产生过强烈的艺术效应,不知使多少人获得了永志不忘的审美享受.近些年来,对纳兰性德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更新的开拓,硕果累累.但是,相对而言,仍然还是比较偏重于“词”这一领域.就其整体而言,纳兰词的艺术成就高出于其诗,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对于纳兰的研究,理当应该以“词”作为重点.但是,无论是从深入、全面研究纳兰性德的整个人生及其艺术成就着眼,还是从诗词同源这一角度来看,还是从研究其诗能与研究其词相得益彰的效果审视,对见于《通志堂集》的329  相似文献   

17.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铬》,1978年秋出土于江苏兴化新垛公社施家桥大队,距施耐庵墓百余米,当时农民种麦翻地时获此砖刻,不知其为重要文物,擕归覆瓿砺刀,遂致文字磨损泰半。所幸该砖刻首尾数行述死者世籍及列祖名字暨作志卜葬年月等,残文尚依稀可辨(见附图1)。1979年8月,盐城地委曹晋杰等;1981年12月,兴化、大丰史料征集部门;1982年12月,江苏社科院刘冬、王文清、欧阳健及《光明日报》记者赤布等,先后来施家桥调查研究,一致认为,该砖刻为判断白驹《施氏家簿谱》所载之施彦端即《水浒》作者施耐庵,提供了实证。1982年2月10日由赤布在《光明日报》发布《施耐庵重孙墓志铭在兴化发现》的通讯,公布《墓志》的主要内容,报道《水浒》作者施耐庵确有其人。摘载其中可以认出的文字有: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满族成就卓著的词人。他用自然、深挚、清新、朴实之笔,写下了众多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爱情词章,展现他爱情的不幸与凄苦的历程,形成了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词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时冷时热。近年来纳兰性德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评价了近年来一些研究专著,并着重从纳兰的思想、创作、爱情、婚姻子嗣、觇梭龙之行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诸方面,对历年来纳兰性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一、纳兰心目中的诗和词 诗和词从广义上说都是诗歌,但从北宋初期起,词却被看作不能与诗同日而语的所谓“诗余”、“小道”,被划为“艳科”。以致有人读了欧阳修的词以后,竟然不敢相信是这位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家的作品,如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说:“欧公一代儒宗……当时小人或作艳语,谬为公词。” 北宋以来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人想消灭这种诗词割裂的畛域,但南宋以后,一般人仍然把《花间》词人和周邦彦、姜夔等一脉相承的婉约词看作正宗。直至清初,以执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