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网络技术是将家电制造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成果。世界家电巨头为了占领家电制造业的制高点,纷纷开展家庭信息化网络技术或信息家电平台技术的研究。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东芝、日立、三洋、松下,瑞典的伊莱克斯(ELECTROLUX)等家电制造公司纷纷推出整体的家庭网络解决方案。我国的主要家电和IT企业也陆续开始自行开发“数字家庭”系统,并公开展示。海尔、海信、联想、厦新、长城在这方面都很积极。家庭网络的应用多种多样,远程控制、媒体信息共享、家庭安防、楼宇自动化等应用不胜枚举。这些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包括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以及相关的接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开发具有网络接口的智能传感器,并把它们组网用于分布式测量与控制已成为可能,并逐步升温。智能传感器网络(SmartSensor Network)更加完备的监控能力使其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过程控制、卫生保健、环境监测等。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特点及其框架硬件资源有限。节点由于受价格、体积和功耗的限制,其计算能力、程序空间和内存空间比普通的计算机功能要弱很多。这一点决定了在节点操作系统设计中,协议层…  相似文献   

3.
以IPv6技术为标志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会使互联网在未来十年内产生新的飞跃,向“更大、更快、更及时、更方便、更安全、更可管理和更有效”的目标飞速发展,为我国建立一个可信任的互联网络和应用环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下一代互联网成为一个可信任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挑战。在下一代互联网中,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使得可接入设备的种类、数量和规模都远远超过现有的互联网,所有终端设备都可以使用真实IP地址接入,这构成了可信任的互联网的研究基础。巨大的地址空间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互联…  相似文献   

4.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对网格技术研究、网格基础平台建设的发展以及网格应用的规模和性能的提升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网格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向互联网技术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IPv6的出现适应了网格技术发展的需要。网格应用大规模、跨地域的特点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下一代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技术优势,在下一代互联网上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关键应用,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IPv6的ChinaGrid网格建设将围绕CNGI“建设国家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提供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试验环境,攻克下一代互联网及其重…  相似文献   

5.
Maze是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开发的一个中心索引与对等连接相融合的P2P文件共享系统,是CERNET上最大的非商业性、以科研为目的P2P系统。Maze在用户管理、信息检索上采用集中控制,中心索引服务器提供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同时,还可以基于peer之间的好友关系,进行P2P搜索,类似于Gnutella的查找策略。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不论是在内网还是在外网,可以通过安装运行Maze的客户端软件自由加入Maze系统,也可以自由退出该系统。Maze的结构及核心技术下图是Maze系统的结构图。在这个体系架构上,通过一系列的核心技术保证文件共享系统的提供高效可…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已经建成互通的纯IPv6网络中,通过运用IPv4 over IPv6隧道技术将高校中无法IPv6化的应用进行互联,为高校的IPv4业务拓展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存的IPv4网络的一些不足已经暴露出来:IPv4地址空间不足,骨干路由器维护的路由表项数量过大,不易进行自动配置和重新编址,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IPv4因其固有缺陷已不能满足网络服务和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由IPv4向IPv6过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IPv4和IPv6在互联网发展阶段必定长期共存的实际情况,分析了IPv4的局限性及其在地址资源、服务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介绍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等三种过渡技术,讨论了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和工作机制。结合校园网网络实际环境,考虑到原有IPv4网络的复杂性、多样性、现实性和过渡过程必须平稳、安全、可靠的原则,利用过渡技术选择了一种适合校园网的IPv4到IPv6过渡解决方案,从而高效合理地利用了现有校园网资源、降低了成本投入。实际应用证明,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络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逐渐展开,如何升级IPv6,如何部署网络,如何开展应用,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应对安全问题等难点陆续浮现。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持续的探讨,从本期开始本刊新设IPv6专栏,以案例或者观点的方式帮助读者进行探讨或者分析。本期推荐的是山东大学和重庆大学在IPv6方面的一些部署经验。如果读者对IPv6有任何想法或者有所探索,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邮箱:media@cernet.com。  相似文献   

9.
IPv6技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IPv4与IPv6对比的角度,全面解析IPv6的技术,力图用简明的语言,为该技术全面推广及使用作一个理论诠释,使读者对IPv6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IPv6技术分析     
对将来在Internet上使用的关键技术IPv6产生的原因、协议模型和地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浅谈IPv6技术     
Web技术推动因特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0年前,关注未来因特网扩展性能的人们就开始担心IPv4网络本身的局限性将难以支撑因特网的持续发展.为此IETF推出了新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与IPv4相比,IPv6提供了许多全新的特性,如地址空间扩展,安全性设置以及自动配置等,本文简单介绍了IPv6的基本技术原理和特点,同时给出了当前通用的几种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浅谈IPv6技术     
Web技术推动因特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0年前,关注未来因特网扩展性能的人们就开始担心IPv4网络本身的局限性将难以支撑因特网的持续发展。为此IETF推出了新一代因特网协议——IPv6。与IPv4相比,IPv6提供了许多全新的特性,如地址空间扩展、安全性设置以及自动配置等。本文简单介绍了IPv6的基本技术原理和特点,同时给出了当前通用的几种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相似文献   

13.
IPv6技术浅析     
介绍了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0)的技术特点,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分析了它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它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网络IPv6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IPv4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存在明显的不足,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改变现状, 于是产生了新的网络协议IPv6。  相似文献   

15.
IPv4由于其自身的缺陷,造成IP地址耗尽等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对IPv6技术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要想真正了解IPv6的应用前景,就必须对其产生原因及技术特点加以分析,掌握其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2018年6月6日,是世界IPv6启动六周年纪念日。2012年6月6日是World IPv6 Launch Day,国际各大网站、互联网服务、设备提供商会联合启用了IPv6协议,这标志着IPv6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启动。六年来,全球IPv6流量增长了5000%以上,一些电信运营商网络的IPv6部署率已经达到80%或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Microsoft office Excel,是一款办公室工作人员常用的办公软件。在应用此软件时,可能会经常进行例如复制粘贴等一些重复的操作,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操作,可以应用寄生于Excel中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tion)语言编写程序模块,使重复的任务自动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六搜的研发 在IPv6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个专用的IPv6搜索引擎.因为:第一,专用IPv6搜索引擎可以集中体现IPv6网络上的资源,总的来说,IPv6网络的性能高过IPv4网络的性能,IPv6网站的速度也快过纯IPv4网站的速度.第二,其可以使用户熟悉IPv6.第三,可以从爬虫收集网页的数据中得到IPv6网站的数目,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IPv6网站爬虫都能访问到,但也可以得到比较接近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六搜由深圳大学研发,当前在谷歌搜索英文"IPv6 search engine",六搜网站全球排名领先。六搜的研发在IPv6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个专用的IPv6搜索引擎。因为:第一,专用IPv6搜索引擎可以集中体现IPv6网络上的资源,总的来说,IPv6网络的性能高过IPv4网络的性能,IPv6网站的速度也快过纯IPv4网站的速度。第二,其可以使用户熟悉IPv6。第三,可以从爬虫收集网页的数据中得到IPv6网站的数目,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IPv6网站爬虫都能访问到,但也可以得  相似文献   

20.
IPv6应用迁移     
应用为王。IPv6上只有发展了丰富的应用,其价值才能进一步体现出来。这里是一些高校IPv6上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