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导向型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考虑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探讨了文化导 向型组织创新、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基于278家高技术制造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结 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文化导向型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 表明,文化导向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且直接的影响关系,知识吸收能力在二者之间存在 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性归纳出了组织创新的十个要素,进一步从理论层面概括出了战略导向型、结构导向型、制度导向型和文化导向型四个组织创新维度。基于高技术制造行业数据,运用CFA模型重点对组织创新所划分的四维度进行实证检验,以全面理解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组织创新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政毅  尹西明  黄送钦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12-2219
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市场化战略资源,对民营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究微观层面上企业家精神和宏观层面上外部创新压力对二者关系的权变影响。本研究利用2016年全国工商联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在实证检验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研发投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高阶理论出发,探究企业家内在价值观和外部创新压力如何影响二者关系。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资倾向和研发投资规模,企业家精神和外部创新压力显著正向调节政治关联与研发投资的关系。这表明政治关联作为市场的互补性战略资源带来的资源效应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企业家对政治关联这一非市场化战略资源的运用既是主动减少创新风险的举措,也是主动应对外部创新压力、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从企业家决策逻辑和高阶理论视角拓展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理论认知,为企业优化创新战略、加快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复杂、开放的系统,并影响着企业发展.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论、熵理论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熵变,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的熵变模型,并对苹果公司进行熵变分析.该模型的运用不仅能够明确当前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也为企业下一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2007年钢铁行业非上市企业为样本,首先以企业的创新导向、营销导向和生产导向为竞争行为变量,借助FCM聚类方法划分战略群组;其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群组间的盈利水平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产业战略群组特征明显,绝大多数钢铁企业为营销导向型,其次是介于中间型,创新导向型和生产导向型企业则居少数;企业战略导向对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创新导向型战略群组盈利能力最强,其次是生产导向型、介于中间型战略群组,营销导向型战略群组盈利能力最差;战略群组的移动壁垒是维持群组利润差异的重要因素,而钢铁产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发展模式与产业中企业数量占绝大多数的营销导向型战略群组的生产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省  杨倩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144-151
将数字技术能力细分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技术获取两类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分为技术导向型和消费导向型两类创新,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数字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基于沪深股市32家数字技术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研究假设.结果 表明:(1)企业的数字技术能力具有原动力作用,均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提升绩效,但必须借助商业模式创新才能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盈利目的 .其中两类能力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两类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消费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显著;数字技术获取能力对消费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显著.(2)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但中介作用有限,其中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起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是数字技术企业最好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毕克新  温暖  黄平 《科学学研究》2012,30(3):474-480
 从规模、技术、环境、战略和文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组织的特征,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导向型工艺创新组织结构构建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小型及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构建了符合自身条件的流程导向型工艺创新组织结构模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流程导向型工艺创新组织结构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张曦  郭淑芬 《科学学研究》2020,38(3):525-535
本文从知识空间扩散视角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发生空间关联进行理论分析,采用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了2009-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了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且空间关联越来越密切,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及中部较发达省份处于网络核心地位,黑龙江、吉林、广西等西部省份处于网络边缘地位;网络中板块内部的关联多于板块间的关联;空间邻近、交通便利、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相似性、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差异对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研究为工业技术创新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建立以及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苏屹  付宁宁 《科学学研究》2023,(6):1130-1141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专利授权数和研发投资为样本,利用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应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联关系,运用Ucinet软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网络特征,运用社区算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揭示网络结构演化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关联网络形成了四个板块,各板块内部企业创新关联关系分布不均,子群间的融合度较差,表现出高度凝聚子群特征;关联网络跨区域空间演化特征逐渐显现,由地理邻近主导的地域化社区结构转向注重行业邻近和社会邻近的跨地域社区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纵向文献计量分析组织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关系,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组织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以及组织与技术平衡型,阐释二者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生性、历史件和复杂性特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二者协同创新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以黑龙江10家医药制造企业为案例测评相对协同创新效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二次相对协同创新效度测评方法能够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组织与技术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和实现持续创新的有效途径。论文对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建立面向技术创新的资本市场的必然性和实现途径进行探讨。首先对科技创新资本市场的概念和特征做出了界定,论证了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结合的必然性;其次从科技投入、风险投资和产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分析云南省的科技创新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最后提出了发展科技创新资本市场的对策。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建设都相对滞后是西部地区的共性特征,以云南省为例论述利用资本市场建设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长短期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199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各省区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变量均存在着单位根,且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FMOLS)估计表明,长期中,保险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著的正关系,且保险深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技术创新的水平增加0.136%~0.178%。若不考虑变量间的平稳性,直接利用OLS回归会低估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表明,在短期中,我国保险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视野下的技术创新实践呈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表现在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唯经济性与单一性及价值危机的凸显。后现代主义从"关注他者"、"深生态"等角度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提出新的诉求,即后现代技术创新应该是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并且在"真善美"的统一性中体现着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性。基于此,可以从"经验"的方法、"游戏"模式、社会文化的形塑、程序的民主性等视角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5.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创新落后,结合技术创新理论,管理学原理及项目管理理论,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看作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按技术创新进行的无后顺序,系统阐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发挥其科技优势,避免劣势进行技术创新,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是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中的薄弱环节之一,很多时候是非技术因素导致了创新的中断。技术整合指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为实现新技术的商业化构建价值链的过程,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必要途径。本文是对企业技术整合的实证研究,作者在对24个企业的技术整合进行调研后,发现成功项目与问题项目在5个方面有明显差异,一是项目信息沟通;二是职能知识积累;三是原材料选择;四是生产设施选择;五是对商业化目标的重视。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检验这5个差异性因素对技术整合绩效影响的显著性,发现进入商业化前对商业化目标的重视程度对提高技术整合绩效有着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展现这两类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两类企业采取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组合模式不尽相同,领先跨国企业更需要增强利用式创新,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升开放深度,而国内后发企业更需要增强探索式创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此外,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构成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系统,对逆向创新产生叠加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不同企业实现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创新生态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补和依赖特征,围绕创新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一种典型战略"营造生态战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2个维度归纳企业选择营造生态战略的动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探索性地建立了"参与动机—生态战略—创新活动"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的参与生态的动机将影响其是否选择营造生态战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对197个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1)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2)营造生态战略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3)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与营造生态战略间显著正相关。(4)营造生态战略在参与动机和创新活动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创新资源构成、特征及其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开放式创新模式拓展了可利用创新资源的范围,提高了技术创新活动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也使企业管理各类创新资源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在界定创新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创新资源构成的五项要素——人、财、物、技术和信息的现状以及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通过与封闭创新的比较提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可利用创新资源的特征,即可选择性、流动性、非独占性以及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减弱。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创新资源的搜索与获取、整合与利用、保持与流动以及动态更新等几项主要的管理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企业创新资源管理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了创新民主化,催生了创新2.0.本文从创新理论沿革及创新双螺旋作用下的创新生态培育的角度对创新2.0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结合对Living Lab模式、Fab Lab模式和AIP应用创新园区模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ICT融合背景下伴随传统实验室及科技创新活动边界消融的创新民主化进程,总结了知识社会条件下以用户为中心的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挖掘了创新2.0模式共性和内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