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言是由其内部语音结构、规则结构组成的生态系统。黔西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其境内使用的十几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维系着各语言结构的整体功能。语音对比是语言结构对比分析中最为基础也最为有效的研究层面之一。黔西北接触使用中的各种语言(方言)辅音、元音音段音位数目不尽相同,相应的声母、韵母发音也存在较大差异。对该地区主要语言(方言)辅音、元音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反映了民族杂居和语言接触使用对语音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方言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发表了许多高水平高层次的文章及专著,获批了一些层次较高的课题。但局限也非常明显,研究地域还远没有覆盖整个毕节市,且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因此,黔西北方言研究的内容及方向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向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现实价值延伸,并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理论体系,这样,才能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方言中的特色词汇——俗语、俚语、歇后语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它从不矫揉造作,极富亲和力、鼓舞性和幽默感,往往能通过通俗质朴的语言风格,或教育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信念,或对丑恶现象进行了鞭挞,或要求青年人尊老爱幼,或告诫成年人不要抱残守缺,寄寓了朴实的真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黔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民族种类支系繁多,语言、方言分布密集,多民族使用、兼用两种、三种或更多语言的情况极为常见,形成较为复杂的语言生态。上古时期,黔西北的语言生态格局便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经中古时期至元明清以来,由于族群的迁徙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语言生态格局。黔西北民族杂居地区的语言生态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即少数民族母语强势型双(多)语类型、汉语强势型双(多)语类型和少数民族母语濒危型双(多)语类型。  相似文献   

5.
常德方言在语音、词汇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有关,同时也跟语言使用者的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心理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辽方言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东北官话区的一个分支。通辽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上既有内在的广泛联系,又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将二者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拓展汉语方言大家族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分析通辽方言成因,探索通辽方言规律以及促进该地区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晋语与唐五代西北方言在语音上存在的对应关系,有学者指出晋语是唐五代西北方的直接继承者,二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这一观点在词汇、语法方面的讨论不多。敦煌文献是突出反映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资料,出现在其中而晋语中保存的几个词语,可以从词汇方面提供例证。同时,本文还对唐五代西北方言东缩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运用描写、分析、溯源和比较等方法,对皖北方言的物量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指出了含“子/儿”缀的物量词具有主观性以及一些物量词具有词汇化和多义性等特点,并与西北等方言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从走出书斋深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感受到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厚重,文化积淀内涵丰富,在中国彝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参考价值,是打开彝族文化许多不解之迷的金钥匙.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知识,应从认识和保护两个角度展开对黔西北彝族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白马人的语言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白马语词汇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研究,较详细地揭示了白马语各方言土语差异的状况,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白马语划分方言土语在词汇上的主要依据,并对白马语方言土语的历史层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语言地位的确认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差异,文章根据白马语的方言划分的讨论,主张应该将社会历史、政治与语言结构差异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语言身份的识别。文章还联系到国际上语言沟通度区分语言和方言界限的方法,讨论了那种方法的缺陷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已经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全国其他许多省市来说,还存在一定差距。要促进贵州省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应该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术水平的提升、学术交流的加强和研究资金的支持等方面多作努力。  相似文献   

12.
彝族在黔西北地区有数千年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可追溯,在彝族早期的历史中,各部落氏族为寻找迁移的生存环境,不断的往返迁徙,其延续不断的分布历史证明,黔西北地区既是彝族的居住地之一,更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黔西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黔西北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黔西北苗族服饰除了可以满足保暖功能之外,也是苗族人民审美理想和追求的外在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古彝文文献根基深,类别也很丰富,其中许多还未收藏于馆,抛露在彝族民间里,不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我们认为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的抢救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博物馆模式,侧重在外部保护;一种是民间分布式的山寨原地保护模式,侧重内部传承和保护。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两种模式并用是比较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将黔西北地区花卉生产划分为4个气候带,对黔西北花卉生产布局进行初步规划,提出建立5个花卉生产基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邢飞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9):101-104
贵州明清时期有较为兴盛的黑神信仰。从明代贵州巡抚王宪请祀开始,贵州黑神信仰的范围越发扩大。至清代,贵州各地已有多座供奉黑神的忠烈庙。贵州黑神信仰兴起于何时,从现有的材料已经无从考察,但是作为贵州一个较为独特的信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成为贵州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7.
彝族先辈在黔西北地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它们是彝族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梳理和分析,对黔西北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