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光流年》是阎连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对苦难的书写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凄婉动人的爱情、骨肉相残的亲情,还是三姓村不可预知的天灾等等,都能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底下的无奈与绝望。三姓村村民的一生都在与死神赛跑,渴望能够逃出"活不过四十岁"命运的魔咒。在三姓村中,对生的渴求是很多悲剧的源头,发生的悲剧大致可分为爱情悲剧、亲情悲剧、三姓村的悲剧。这三种悲剧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日光流年》悲情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日光流年》通过对三姓村人在四任村长的带领下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向生命的极限发起的一次次顽强抗争而终归于寂寥的悲壮图景的描写,盛赞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超越现实世界有限性的人类抗争精神,同时在生死轮回、生死关系中探求人生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谦 《文学教育(上)》2008,(21):128-129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5):59-64
在阎连科小说中,"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被赋予对民间苦难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对现代化进程与对权力的质疑等社会现实隐喻功能。作者借疾病书写表达其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忧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彰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负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阎连科笔下的<日光流年>是一部男人的史诗,史诗中的女性们面对苦难化的死亡宿命时有着坚毅的生存意志,以另类的面貌对抗着喉堵症,但只是一种"他者"的意志.在面对强大的男子性政治逻辑时,她们的身体、话语都被遮蔽或者悬置了,以至于只作为一种物质、符号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是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或者说,是一场在黑暗里寻求"日光"的希望叙事。苦痛生命寓意的罪感文化、贫瘠土地酝酿的生存哲学和绝望生命倾述的语言狂欢是三姓村故事的三个面向,本文希望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感受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思索与探究,揭示在人神边缘徘徊的罪感文化以及在某种意义上,探究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生命哲学,从而凸显中国文化坚不可摧的生命韧性。  相似文献   

7.
阎连科算不得名家,却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他执念于举"生命"这个千钧之鼎,在他的笔下,散遍苦难、死亡、绝望,然无不流淌着生命的气息.阎本人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被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书中把人的苦难命运推到了最极端--活不过40岁的必然宿命,而人的抗争亦达到了生存韧性的极限,让人唏嘘不已.就在宿命与抗争之间,彰显出的正是生命原初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光流年》讲述了一个三姓村通过自身不断的抗争欲实现延续生命却依然摆脱不了残酷命运的故事。在现在的文学批评领域中,对该作品的主题审视主要侧重于乡土批判方面。本文欲通过对《日光流年》中村民崇拜与祭祀两条线索的分析来揭示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由乡土批判到乡土认同的转变,并说明其在当代文学乡土小说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封闭的空间,群体对死亡的抗使“政治权力”成为通向“生存”的唯一力量。其合法性来自于对时间的预设,来自对过去时态的死亡力量的抗拒,同时,喉堵症又是三姓村人体验自我关于希望的证言。他们迷失于追求希望的行动之中,而自食“皮肉”,《日光流年》是全球化语境中,关于自身历史性的一幅肖像。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东汉,学者赵歧在《孟子章句》中就称道“《孟子》长于譬喻,”此言确非虚誉。《孟子》一书的比喻,不仅数量繁,种类多,而且形式新奇;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明理与文学效果。在先秦诸子中,可说鲜有其匹。至于后世的文学与语言,受其这方面的沾溉,亦非浅狭.因此,对《孟子》的比喻作番认真探讨,就显得极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诗歌虽然只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却犹如一个群星璀璨的星空,各种流派的诗人在上面用自己流彩的诗句为俄罗斯诗歌的星空增添异彩。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到“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再到现如今处于多元时代的俄罗斯诗歌,俄罗斯的诗歌大师们为世界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行。当然,这不仅要依赖于他们对诗歌语言的优美的运用和大胆创新,同时也要归功于他们对诗歌中的标点符号进行了创造性的“陌生化”使用,他们这种娴熟的技巧,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同时也为俄罗斯诗歌创作的不断繁荣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批评性隐喻分析研究方法,以温家宝总理针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为例,对政治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建构信心话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电影接受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语言和手法给欣赏者以全新的感受。“陌生化”不断打破或修正人们的心理定式,使人们的感受从麻木钝化的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回到初始的准确观察中去,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和特殊的方式,重新调整意向关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陌生化”是文学创作中制造心理距离、把距离推远的一种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颇具独创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她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底蕴,同时,又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善于运用陌生化的手法营造苍凉沉郁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理论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影响颇大的诗学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陌生化"意味着创新与求变.本文试图将"陌生化"概念引入大学写作的训练与实践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视角的转换,写作思维的转变以及写作训练本身和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等三方面的探讨,予以实现大学写作教学的"陌生化",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体现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英文畅销书The Kite Runner为例,从词汇、句法、叙述角度、写作风格和技巧等方面分析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在李继宏译本《追风筝的人》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Metaphor is one kind of common rhetoric used in articles. It ha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simile. In order to use metaphor well, it's necessary to analyze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 This article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etaphor. Deviation is one salient features of metaphor. Similarity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metaphor.  相似文献   

19.
明喻和隐喻作为最常用的修辞手段,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人们对明喻和隐喻的理解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并依据相关语境和文化模式。鉴于明喻和隐喻在交际表达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对两者的差别和联系作初步分析,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旨在用西方国家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长篇小说《围城》中英本的隐喻翻译。认知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它为文学的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这个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启示。从具体到抽象,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分析其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