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寿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83-92
北周之礼仪制度虽然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主要源于周礼,但是其中还参用汉晋的旧制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依据汉晋制度而制定的礼仪制度,此外还有个别礼仪制度是自创的,这些当与那些外来的士族相关,是由于西魏北周的统治者宇文氏家族以及其他的一些胡人和胡化汉人,进入关陇地区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一些汉文化,同时又受到了其他地区汉族礼仪文化的影响,兼容并蓄之缘由. 相似文献
2.
贪污腐败问题与选官制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客卿制度;秦,皇帝直接任免;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虽然这些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而且,它们也没有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对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3.
谢佳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3):75-80
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得到不断的变革和充实。由于时代的局限,它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与弊端,但其选士的制度化,特别是选士过程中的开放性、客观性、竞争性具有相当多的合理的先进的成分,因而为当时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也为后来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它的确是我国一份十分宝贵的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5.
唐书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概述了汉代察举制度的由来、得失及顺帝时期所作的改革,认为,汉代的察举选官制度虽然比及“任子”制度有所进步,可以为封建统治集团注入新的生机,但由于当时统治集团日趋腐败,即使察举制度再有所改革,也挽救不了汉王朝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陈长琦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4)
察举制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萌生于汉初,确立于汉中叶,在两汉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西汉晚期之后,随着统治阶级构成发生变化,世族地主阶层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察举制渐渐沦为世族把持政治、官僚结党营私的工具,丧失其活力而走向衰亡.关于察举制的研究,已取得可观成果,但早期研究中所形成的一些影响深远的意见,如劳干先生所提出的察举标准问题,仍囿着一些学者的思路,有进行清理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安姝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4(1):7-9
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与母体。在长达七八百年的选官过程中,察举制曾经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等等因素作用其间,结果则是“以文取人”为主导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最终成了定局,发展成为科举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理性行政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总管府始建于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是北周军事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章通过对献资料的仔细梳理,对北周总管府设置的原因、分布、类型、地位、官员选任、总管府僚属及职掌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勾勒出北周总管府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玉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总结古代考试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考试制度发展的规律,而且对我们改革考试制度、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概况作了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会霞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485-486
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是古代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轨迹。研究分析其发展规律将有利于把握历史,并为完善现有的公务员选聘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雷海燕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3)
西周官爵实际上是为其复杂的行政官僚体系所制定的礼仪等级规范,这在讲究尊卑高下秩序的周朝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对整个西周官爵体系作了一个粗略的梳理,并分析了在西周王室和诸侯两级官爵体制中官员流动对其命服的影响.此外,就官爵与封爵之间发生的一些平行交叉的状况进行了分缕,解释了有关"上公九命日伯"、"五侯九伯"、"伯""牧"等学界长期纷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军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64-65
目前对《周礼》中用"节"制度研究的专论不多,大都只是在研究法制[1]、交通管理[4]、市场管理[8]等问题时有所涉猎,或是在研究古代用"节"制度沿革时略谈《周礼[》9],这样的研究都是不系统的。此外,《周礼》中"节"的使用可分为王畿和邦国两个系统,并且两个系统中用"节"制度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材料对以上两个系统用"节"制度的差异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清代的文官考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对文官的考绩分为京察和大计两种,其考绩的标准是“四格”、“六法”。这是在继承前朝考绩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统一标准和程序、自成体系并作用于整个清王朝的制度。这种制度对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和行政法规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书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8-62
清代公文制度的内容,涉及文体运用、写作态度、抬头、避讳、缮写、用印、装订等撰写制度,进本时间、驿递规定、时限要求、递交方式、电信应用等传递制度,题本票签,限期办文、发抄遵行等收办制度,六科封驳、稽察注销、收贮存档等封置制度,以及涉及公文处理全过程的保密制度等。清代公文制度是在明代公文处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持了明代公文处理的基本精神,但它较明代更为繁琐和严格。清代公文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公文制度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5.
王朝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102-105
公牍文,亦简称公文,是古代朝廷、官府常使用的公事文。在古代,这类文章名目繁多,且极受重视。尤其是唐代的公文,无论是从写作技巧,还是从语言结构,构思方式等方面来看,均比前代公文更具文学意味,而且折射出唐代文学思潮和创作风气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各项制度的一个完善时期.这种成熟尤其体现在官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诸如官员的考核、选拔、退休、奖励、处分制度等等.其中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法规的建制方面还是制度的运用方面,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本文对此试做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陈彦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5):49-52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姝芳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10):14-17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各项制度的一个完善时期。这种成熟尤其体现在官制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诸如官员的考核、选拔、退休、奖励、处分制度等等。其中处分制度作为管理官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法规的建制方面还是制度的运用方面,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本文对此试做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
刘惠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63-64
明代女官制度之机构完备。明太祖朱元璋将女官制度纳入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它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