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军教授的学术研究呈现“整体推进”的特征,明确指认逻辑悖论之语用学性质,构成其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推动了逻辑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向,促进了长期处于薄弱环节的关于悖论的一般方法论研究之深入展开,加深了对位于“高阶认知”致思层面的逻辑悖论研究之认识。在逻辑悖论与其他逻辑哲学难题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张建军教授近期致力于系统建构辅之以“情境实在论”和“悖境辩证法”的“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并已初步呈现其多方面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分析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和对生态整体主义的发展,探讨了卡逊所引发的"新行动主义"运动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促进人类环保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制度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新制度主义的核心问题,在西方历史上二者之关系曾出现过整体主义、神秘主义、自由主义和行为主义特征。新制度主义通过算计途径和文化途径解决二者关系,前者发展成为结果性逻辑和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主张个人理性和集合制度;后者发展成为适合性逻辑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主张集体理性和整合制度。社会学制度主义者认为适合性逻辑是政治行动的基本逻辑,制度既适应环境和集体行为,也改造着环境和个人行为,是消极制度和积极制度的统一。社会秩序是制度分析中的突出主题。从适合性逻辑出发,培养有知识的公民和促进合作及发展社会资本是维持秩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法论层面探析我国教育治理的生成逻辑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的原点。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治理将治理效能蕴含在以多元参与、协商共治为特征的制度体系创建与完善之中,但把复杂鲜活的治理场域简单化了。行动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通过对规则与行为的融合以及相互关系的反思性重构,走出了制度宰制的思维束缚。教育治理效能正是生成于行动者的治理行为与教育制度引导约束的良性互动过程之中,我国教育治理的推进路径就体现为提升多元主体治理能力,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是按照资本的本质规定性形成的一套运行机制和价值评定规范。泛娱乐主义思潮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但资本逻辑是泛娱乐主义产生的根源。资本逻辑主要通过以科技与资本合流为动力的媚俗娱乐与精准营销、以消费膨胀与消费异化为手段的娱乐商品畸形消费、以精神贩卖与思想操控为目的的娱乐崇拜与资本权威三种方式建构并强化泛娱乐主义。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泛娱乐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以社会主义文明新秩序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旧模式、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驾驭资本、引导与重塑民众娱乐观念是消解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泛娱乐主义弊端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命题。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及有关论著,对这一重要命题的解释、使用和论证,却存在着逻辑困难,有予以辨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针对出于理由的行动如何被理由解释,学界分为因果主义和非因果主义两派。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是因果解释,非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是因果解释。因果主义面临怪异因果链条的挑战:在某些情况,理由引起了动作,但这些动作不被视为行动。因果主义者试图刻画理由引起行动的正确方式以回应怪异因果链条,但这些尝试不成功。非因果主义面临对比解释难题的挑战:如果两个理由都能解释行动,只有诉诸因果事实,才能说明行动究竟出于哪个理由。文章主张一种承认理由具有因果作用的非因果主义。理由具有因果引起和非因果辩护双重作用,但只有后者才能解释行动,理由的因果事实与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相干。  相似文献   

9.
行动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知识内隐和思维经验化两个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以知性和理性为关键,借助先验逻辑框架进行路径建构,以“知性化—公开化—理性化—规范化”为展开路径,使教师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公众知识的诞生、促进教师共同体的稳固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知性化”指对知性的法规进行反思批判;“公开化”指把“他人”纳入研究的选题与成果展示中,通过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的方式公开研究者现阶段的想法或观点;“理性化”一般为从一个“原则”中推出一个知识的形式,能对行动研究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归因;“规范化”指研究者有意识地引入相关理论作为理解框架;通过以上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具有深刻的内外动因,关键在于实现“理实双元”向“职业行动”导向制度逻辑转变,构建具有类型特征的教育教学制度,并重构“三教”秩序。然而,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还面临着路径依赖惯性较强、文化认知思维定势、政策工具不够充分等行动困境。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教育制度重构,而制度与组织环境又是协同进化的。对此,应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规律,以价值共同体为导向重构“三教”改革组织场域;基于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合法性机制,加快“三教”改革制度变迁;基于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及机制,丰富“三教”改革政策工具,优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先验逻辑是近代开始的对亚里士多德奠基的传统逻辑不满与反叛中涌现出的三股浪朝之一。虽然它本身没有什么体系,但其价值不容忽视。它批评传统逻辑完全抽去了知识的内容,主张逻辑不仅要考察知识的形式,并且要考察知识的起源、范围。它明确区分了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提出了判断表、范畴表,讨论了“二律背反”等问题,为辩证逻辑的诞生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具有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更深一步的认知。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于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中,从解释学的路径出发,探讨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及其背后的主观意义,能够将个体行动、主观意义、权力控制等微观和宏观视角链接起来。由于这一视角是植根于媒体从业者鲜活的日常行动中,它能够深刻阐释媒体从业者的实践状况,重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批判话语的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思想。解析“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在逻辑,尊崇人民主体地位是其逻辑起点,维护人民利益至上是其价值追求,坚守人民立场是其根本遵循。“为人民服务”思想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彻底性与革命性、自主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精神境界。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多维呈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有必要关注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传统知识观的核心信念是表征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个人对生活世界准确、客观的表征,却深陷知识与世界的表征论、个人与知识的反映论,封闭了课程知识的情境性与知识探究、运用的空间.难以构成核心素养生成的知识基础。生成主义知识观体现了重建表征主义知识观的当代共识,将知识视为个人参与世界过程中创造、生成的过程与产物,进而将课程知识视为探究的对象或运用的工具、资源。生成主义视域下的课程知识观凸显了知识的实践立场,并诠释出素养所蕴含的知识信念,这一取向下课程知识观的重建策略在于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知识学习与知识探究的统一、学科知识与意义世界的共生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与调整应该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知识的行动逻辑与市场的行动逻辑,不同学科所采用的行动逻辑也有所侧重,并且在各种行动逻辑之间要形成必要的张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的学科建设需要遵循政治的行动逻辑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学校与学科差异灵活采用针对性的学科建设逻辑;遵循知识的行动逻辑强化学科的学术本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高职百万扩招是我国立足国情,在战略高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政策红利,其背后潜藏着"兜底"与"增值"的核心使命。本次扩招对高职院校吸收非传统生源、协调规模与质量的发展、校企双元育人提出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国家调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重要机遇。要满足发展需求,实现扩招使命,首先各方主体要明确职责,协同落实扩招计划;其次高职院校须明确扩招生源的需求,变革教学模式;最后应树立质量优先意识,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助推扩招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8.
“平庸的恶”源于个体在行动中的“无思”和“判断匮乏”。中小学生欺凌中旁观者产生缘由主要有:一是中小学校场域塑造,导致责任转嫁的流动机制;二是旁观者个体的抉择策略和行动逻辑。旁观者“平庸的恶”存在三种道德面孔:无思、判断的匮乏和责任的稀释或责任的分散。消解“平庸的恶”需国家和中小学校明晰法律的意蕴,确立规训的权力域;构建反欺凌的社会关系联结网,提升全员情感的“依恋”程度;消解“信仰”危机,反抗“平庸的恶”,重塑主体性向度。  相似文献   

19.
"文艺服从于政治"将理想的"创作方法"等同于文学具体的创作方法,这造成了文学的本质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先后之分和"文学的本质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二十七年文学"的本质化不是源于"理论先行",而是某种先行理论的"政治本质化"。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力图借助"形式主义"规避"创作方法"的本质主义弊端,但由于理论自省的缺乏,文学的本质化仍不可避免。话语阶段"理论"的本质色彩淡化,理论和创作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多元。  相似文献   

20.
伊曼努尔 .康德 (1 742 -1 80 4) ,是在西方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创立的先验逻辑是近代开始的对亚里士多德奠基的传统的逻辑的不满与反叛中涌现的一股潮流 ,他以一种无体系的形式在逻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主张逻辑不仅考察知识的形式 ,并且考察知识的范围、起源、内容。他明确的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提出了判断表和范畴表 ,为辩证法的产生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