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三编鲁胜的《墨辩注序》评介公元二二○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元黄初,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式开始。但实际上,公元一九六年汉献帝自洛阳迁都许昌,改元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晋时代就算是已开始了。本篇将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逻辑思想。这一时期出了一位杰出的逻辑学家鲁胜,他的《墨辩注序》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名实论》、《荀子·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3.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我们的祖先对世界逻辑的贡献是巨大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逻辑学大家有先秦名辩逻辑学(即墨辩逻辑学)。而受墨辩逻辑学影响的荀子的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有《荀子》。其中《荀子·正名》篇既是语言学著作,又是逻辑著作。荀子是墨家以后先秦时期重要的逻辑学家。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同时又在儒家思想的笼罩之下,因而既在逻辑上有重要贡献,又不能避免伦理,心理因素的渗入。  相似文献   

5.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先秦诸子中,儒墨并为显学,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浪潮中,更是兴盛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从西汉开始,墨学衰颓乃至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近两千年中,只有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唐代乐台作《墨子注》,而且二书均已散佚。墨学的衰微与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学的昌盛显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汪中校注了《墨子》,并对墨子的学说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虽然受到当时有传统思想的学者批判,但仍然拉开了重新研究墨子之帏幕。像汪中这样所提出来的义理上的讨论尚属不多,所以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有一个独特的贡献:创立了墨辩逻辑学,《墨辩》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粗具体系的逻辑学的诞生。墨家在创立逻辑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十分注重逻辑学的应用。在《墨子》这部著作中记载了大量运用逻辑说理论辩、克敌制胜的生动事例,这在欧洲逻辑史料中是少见的。墨辩逻辑学在世界三大逻辑中独具特色,应深入研究挖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名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逻辑学可分为两大派别,正名逻辑学和辩者逻辑学。正名一派的名辩思想多将名、辩与政治、伦理相联系,肯定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辩者一派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拓展了名、辩的理论深度。庄五则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全面否定名与辩,使庄子的名辩思想与先秦逻辑学两主要派别均不相同,不仅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而且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虞愚在逻辑研究上的成就主要在因明方面,但他对中国古代名辩学和西方逻辑学也有许多独到的认识。他充分认识到墨辩、因明和逻辑三者可通,可以互相解释,通过用因明和逻辑来比较分析墨辩,既看到三者之间的共性,又发现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间,也存在一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名辩学说被誉为世界三大古典逻辑之一。《墨辩》则是中国古代逻辑辉煌成就的标志,有人认为它几乎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相比美。《墨辩》中提出了“或”“假”“效”“辟”“侔”“援”“推”等颇具中国味道的推理形式,其中特别对“侔”进行了大量阐述和论证。然而引起当时及后世争议最多的也正是这个侔式推论,很多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定论。对此,笔者拟从新的角度采用与  相似文献   

10.
侔式推论中的语言逻辑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逻辑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来研究思维、研究推理的。作为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具有最完备体系的《墨辩》,其字里行间不乏这方面的因素。温公颐先生在《先秦逻辑史》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写一部以普通形式逻辑为主的先秦逻辑史,也可以写出一部先秦辩证逻辑思维史,也可写  相似文献   

11.
人本思想的演进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作为时代的缩影,各代史书的编撰中必然渗透了当时人本思想的流变,暗含撰史者对当世的理解与阐释。先秦是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人本思想发展为线索反观该时段史书编撰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中国古代史家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以人为重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卢熊生平的考察,可见卢熊的政治态度在元、张士诚、朱元璋三政权间的灵活变化;对其死因的辨析,可知卢熊的直接死因是其在工部、中书省任职期间,违规接受官没妇女而牵涉“胡惟庸案”,获罪而死,与朱元璋对苏州文人的暴虐严苛态度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陆游家族的诗教传承,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教育史上,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我们后人具有很深刻、很强烈的启发意义。陆游对子孙的诗教是非常严格、非常系统的。其主要经验:一是"务重其身而养其气";二是"传家但古书";三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四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名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别山区"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本文在介绍"六安瓜片"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展"六安瓜片",弘扬中国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比类思维源于先秦,就“类”而言,中国的“类”概念,外延宽泛,中国比类思维散见在先秦诸子文献中,中国在先秦时就有了隐喻,究其发端,在比类思维。比类促生隐喻、促进认知、更助推了先秦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相似文献   

18.
崔保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7):75-77,92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的国家结构相类似的封建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更倾向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禹贡》、《周礼》则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统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宏伟蓝图。其间自然包含了三代以来的种种新旧制度,甚至带有更多的理想成分。先秦儒家的国家结构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