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知识》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把我引进新闻大门。我叫崔峰,是个农民,也是个新闻爱好者,种地之余,总想写点东西投给县广播站.但由于不懂新闻知识,写的稿大部分进了废纸篓。1984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闻知识》,一读之下,如获至宝,当即订了《新闻知识》,废寝忘食地边学习、边写作,终于我的处女作《真想写稿并不难》,在1985年9月号《新闻知识》上发表。从此,我便与《新闻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形影不离,年年都订《新闻知识》。投稿面扩大到《陕农报》、《通讯员报》、《老军报》、《农家信使》等报刊,单是1989年1—10月在《陕农报》、《陕西地方志通讯》发表新闻稿就有14篇。  相似文献   

2.
全国农民报1988年度好新闻评选工作于今年四月在郑州举行。这次评选共收到全国30家农民报推荐的新闻作品140多篇。评委们经过仔细审阅,采取评议和投票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一等奖好新闻作品10篇,二等奖好新闻作品22篇,三等奖好新闻作品30篇。河南农民报的《珍藏了38年的绣花鞋》、《发生在东石盘村的新闻》、《张英怒题逐客诗》分获一、二、三等奖。现将这几篇作品和河南农民报编辑部的推荐意见刊载于后,供广大读者参读。  相似文献   

3.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4.
王海群 《青年记者》2005,(10):44-45
8月15日、16日,《读新报》连续在头版刊发了致读的信:“为做大做强《读新报》,我报社拟剥离经营部分组成传媒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我报从即日起休刊。从8月22日起至8月28日止,《读新报》的整订用户,可凭订报收据改订《生活报》、《老年报》或《家庭保健报》,如不希望改订,可凭订报收据到《读新报》社退取从休刊之日起到年底的订报费。在邮局订报的用户凭收据到邮局退取订报费。  相似文献   

5.
读报札记     
董治顺 《今传媒》2007,(10):39-39
好一个"合股订报" 2007年6月1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2版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农民合伙订报值得效仿》,讲的是河北省农村的两件新鲜事:一件是肃宁县袁佐村有7户农民,每户拿出100多元,订了近10种报刊;一件是邯郸市馆陶县赵寨村有6户蔬菜专业户,平摊报款,订了5份报纸.用农民的话说,合伙订报,出一份钱,看多种报,经济划算.  相似文献   

6.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7.
《娃娃歌谣》,分《动物篇》、《植物篇》、《物品篇》、《自然篇》,共四册。当我把这四本印制精美的书带到家里的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就立即念起来,念得喜上眉梢,有时还手舞足蹈,并连连喊我:“爷爷,爷爷!我该给您听!”显然,她是喜爱这《娃娃歌谣》的。 晚上,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青海乐都县地质四队崔海峰: 我从1985年开始订阅《新闻与写作》,现已按年装订。从订贵刊开始学写新闻、小说、诗歌、散文等,已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100多篇。去年,我运用贵刊“小小说创作谈”的知识进行创作,在《中国地质报》的纪实小小说征文活动中,在总共刊登的70篇征文中,就有我写的2篇。贵刊有不足之处。从我订的这三年看,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漫画作品和漫画创作方面的文章。建议开设“漫画专页”和“漫画创作谈”栏目。新闻摄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报京郎版》是以京郊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四开四版小报。1980年出刊时,发行1万1千份,到今年1月,增至23万份,在各省农民报发行量中占第三位;平均郊区四户农民一份,其中80%是农民个人订的。这份报纸的发行量为什么增加得这样快?可读性何在?请看看京郊版编辑部主任满运来的这篇介绍。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月,陕西澄城县修建大市场,引起诸多新闻单位的关注,不少记者纷纷前往采访。但从笔者所读两篇报道看,均欠真实。《渭南报》9月25日头版头条发了消息,说“澄城大市场已建成”。不久后《陕西农民报》也登了“澄城建了个大市场”一文。然而,事实是该市场主要工程之一的“天坛式主楼”至今仍未竣工。  相似文献   

11.
史占旗 《传媒》2007,(9):55-55
《知音》杂志早就听说过,但未阅读过.去年底单位告知,可订一份报或刊,我便给女儿订了一份《知音》杂志.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12)
一桩不可忽视的小事文\湖北·张赫玲7月18日的《新闻出版报》发表了江苏一位通讯员写的《自由谈》,文中提到《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一事。这桩小事我们虽然做了几年,可过去想得不多,只觉得用了人家的稿儿,就应该先让人家知道罢了。读了这篇《自由...  相似文献   

13.
与陕西农民报记者阎志林、长安报记者张宝贵合作的通讯《人粪尿忧思录》,被评为1989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老实说,这篇报道的线索,并非我先得知。1989年12月中旬一次偶然机会,听同行谝起此事,如获至宝. 第二天,我和阎志林同志便一同骑车采访,只两天时间,就几乎跑遍了整个省城,走访了市环卫局、省土肥站、市环卫科研所、省生资公司、市城肥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5)
今年年初,《陕西日报》等新闻 媒体发了一条消息,说《陕西农民报》(以下简称陕农报)今年发行量超过10万份,是我省在农村发行量最大的一张报纸。 读了这条消息,我留心阅读了2980至3031期的陕农报,(周三刊四开8版),觉得它在发行和办报上能上新台阶,是陕农报50年来历史上竞聘上岗的第1位女主编张彤和全体工作人员以“三个代表”思想统揽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和全心全意为全省2700多万农民服务的结果,也是陕报社委会正确领导的结果。我读了50多期报纸,从几千篇新闻和其它文章中深切地感触到它在办报中脚踏实地,讲实情、重实干、报实事,努力让2700万农民得实  相似文献   

15.
1985年以前,我在两年内写稿97篇,发出去后,一篇也没被采用,但我没有灰心。从1985年起,我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四年里,我不论去哪里,书包里总要装上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我爱人和儿子也爱读《新闻与写作》。我们相互推荐上面的文章,学习研究其内容与写法。从中吸取了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河南省许昌师范学校自1985年成立新闻写作兴趣小组以来,每年为通讯员订阅20余种新闻报刊;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四年来,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以及地方性报刊采用了18篇。 (潘春勇) △江苏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煤矿广播站今年为基层20多名通讯报道员,订了《新闻与写作》,他们经常召开通讯员座谈会,交流新闻与写作的经验体会。1至6月份,已有90多篇稿件被《中国煤炭报》《新华日报》《徐州矿工报》等采用,稿件见报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0%.(赵成忠)  相似文献   

17.
上蔡县农行行长齐中敬拨款给通讯组订刊物,鼓励大家学习。该行连续三年被评为报道先进单位。△《河南石油报》于去年12月下旬召开首次业务研讨会,研究报纸的改革问题。△平顶山八矿优秀通讯员张海均,报道成绩显著,被《煤炭企业管理》杂志聘为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1)
行业特色与读者口味──读《电机工业报》纪方《电机工业报》,一听这名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机械,单调,枯燥,缺少刺激和诱惑力的,这样的报纸着实难办。可一经实际接触这张报,才悟感到自己的臆想和判断差矣.人不可单以貌相.报不可单以名论。这个《电机工业投》,既...  相似文献   

19.
平舆县杨埠乡夏庄村农民刘万富,以坚韧不跋的毅力,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新闻采写路上做出了显著成绩。刘万富37岁,只上过初中一年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求知致富,他自费订了《河南农民报》、《河南科技报》,学习科学,掌握信息,全家5口人承包的8.5亩责任田,要比同样人口承包同等亩数的户,每年多收入一成多。村里人看到他致富的“秘密”,在活场、饭场或农闲时间,常请他读报,他成了公认的读报员。1984年3月,他读了《河南农民报》介绍的怎样使“弯腰树”长直的经验,许多群众都试验起来。他也在自己的三棵小楝树、两棵小柳树上进  相似文献   

20.
勤能补拙     
我调到县委通讯站这些年里,有2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我主要是努力做到“六勤”。一、耳勤。许多新闻线索是“听”来的。今年2月,我听阜余乡政府的同志讲,即将到省委党校学习的乡党委书记,把自费100多元订的报刊送给敬老院。我随即下乡采访。采访中,又听到了乡党委书记重视老龄工作的事。我和乡里的同志合写了《书记临行前的礼物》一稿,被《盐阜大众报》刊用。我到县医院看病人,听患者们说,内、外科两个名叫李益的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像亲人。经采访,写出了通讯《同名同心“大小李”》被多家报纸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