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小学生的孤独感及其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和访谈法,选取成都市三所普通小学的520名二、四、六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考察小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存在年级与性别的差异;师生关系不同状况与其孤侣独感不同程度有显著相关.开展这项研究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和培养小学生健康的情绪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小学生主观知觉的师生关系与其抑郁和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学生知觉的师生关系与不良情绪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与不良情绪水平存在负相关,冲突性与不良情绪则存在正相关。综合看,师生关系质量较好的小学生,其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低。师生关系质量对小学生抑郁的影响强于对其孤独感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反应性对抑郁和孤独感均有预测作用,而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只对抑郁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孤独感是当前小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影响小学生孤独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亲子依恋、同伴接纳、师生关系、学业成就以及年级、性别等。通过研究分析,以期对小学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寄宿制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孤独感的现状与特征。方法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绵阳市2所寄宿制学校四年级学生共16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寄宿制四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2.四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均与孤独感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合群自我意识总分均存在较高的负相关。结论对寄宿制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其对"合群"的认识与体会,从而减少孤独体验,为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403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男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男生显著低子女生;(3)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进入了孤独感的回归方程,且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共同对于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对农村三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师生关系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和社会适应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三、四年级学生的亲密性低于五、六年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社会认同感低于五、六年级;(2)师生关系各维度与社会适应的一阶因素、二阶因素存在显著相关,表现在亲密性和依恋性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回避性和冲突性与社会适应呈负相关;(3)师生关系对社会适应的二阶因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生的师生关系越良好,其社会适应情况也越良好.结论:通过对小学生与教师关系良好程度的分析,可以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①孤独感状况,探寻有效教育对策,采用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所小学3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在是否寄宿、是否留守、性别、年级、校际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特别关注寄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关注毛南族儿童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毛南族地区小学生的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寄宿小学生自我认识与孤独感状况及关系,采用小学生自我认识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所寄宿制小学2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寄宿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P<0.01);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P<0.001);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认识总分及对自己感觉的评价、对与别人相处信心的评价、对他人对自己依赖程度的评价、对自己适应新事物的评价呈显著负相关,与对自己是好学生的评价、对自己做决定的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间所有相关因子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欲了解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状况对孤独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邓云龙等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PNA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CLS)以及文书峰等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山西省临汾市和某农村联校小学6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感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孤独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孤独感均有影响,干预儿童孤独感可从这些方面考虑。同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小学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故还可从提升儿童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中缓解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孤独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间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对730名2~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启示,应该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协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层面,父母应为子女提供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幸福感、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烟台市某两所小学的294名学生和6位班主任老师为被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由随机回归分析模型发现社交焦虑能够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孤独感(β=0.5424,P=0.002)。(2)社会焦虑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在不同班级之间有明显差异(X^2=18.2546,P=0.003)。(3)基于HLM的分析发现,在教师层面,教师幸福感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小学生社会焦虑能够影响孤独感,这种影响虽然在不同班级内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教师幸福感所能解释的比例非常小。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学习动机问卷》,对合肥市的288名初中学生的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经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后,结果表明:初一与初三年级、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在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没有差异,但在师生关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初中生的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人,寄宿制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目前,国内外对寄宿制的利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多数都是从案例、观察中得来的。此外,对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等方面,对于寄宿小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对寄宿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关系进行探讨,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的焦虑和孤独感问题比较突出,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发现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焦虑和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个体身心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学校教育以及学习状况等可预测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状况。后续的研究应该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对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等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苏南城区4~6年级小学生的情感素质发展状况,对苏南城区的492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整体而言,苏南城区4~6年级小学生的情感素质高于全国常模,属于积极正向状态;小学情感素质存在性别差异,女生要明显优于男生;小学生的情感素质与其学习成绩、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小学生师生关系状况调查分析——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师生关系量表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小学生1000名,汉族小学生1000名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小学生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与老师处于高冲突、高回避、低依恋、低亲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54%、3.75%、35.02%、44.97%;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差于汉族小学生;少数民族小学生男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差于女生;贫困地区小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差于非贫困地区。因此,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师生关系质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多以城市儿童为被试,对农村儿童关注较少。为了弥补这个研究的缺陷,选取了160名小学3-6年级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sher等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孤独感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最高,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