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十年前,我刚跨进大学新闻系的教室,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堂英语课讲的是:“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译成中文就是:“假如我再是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我的大学时代虽早已流逝了,但这篇课文使我联想到要写一篇“假如我再从头当编辑”的文章。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如今年近花甲,行将退休。老马识途,让我来谈谈怎样从头当好编辑的点滴体会,这对刚踏上编辑岗位的青年同志,也许有一点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界,历来有个重采轻编的倾向,认为当记者有名有利,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认为,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比记者略高一筹。为他人做嫁衣裳不是啥坏事,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说明编辑具有奉献精神;第二,说明编辑应有真才实学。因为,要为他人做嫁衣,自己得做几件好衣裳;如果自己不能做几件好衣裳,穿得烂死搭活的,谁肯找你做嫁衣呢? 当然,要当一个能为他人做好嫁衣的称职的编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编辑学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打好思想、道德、知识、业务基础。下面粗浅地谈一下我学加减乘除的体会。 一、用加法来积累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编辑的肚子,杂货铺子。”编辑肚子里有“杂货”是靠平时一点一滴地积攒起来的。这就要求编辑像老农那样,从早到晚用粪耙撅个粪箕,不论走到哪里,不论遇上牛粪、马粪,还是猪粪、狗屎,都捡到粪箕里,背回家经过沤制总是肥庄稼的。 我自己就受了学“加法”的益处。 我在大学是学物理的,1965年毕业后,被分配在襄阳地委宣传部工作,1968年初改做新闻工作。开始改理从文有个错觉:文章嘛,总得有点文气。于是,喜欢在文章中堆砌一些  相似文献   

3.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拿起《开封市新闻志》这部反映古城报业的春秋史,脑海里就浮现出开封日报编辑董道远为这本书日夜操劳的件件往事。董道远今年41岁,是1981年毕业的大专生,到报社以后,先当校对,后当理论版编辑。在学校,他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好学生,14门功课总评成绩达到90分。在报社,无论作校对、当编辑,他都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任务。1984年7月,组织上让他搞新闻志,他又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知道,修志是一项总结历史,有益后世的大事,组织上让自己干,是对自己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拿起《开封市新闻志》这部反映古城报业的春秋史,脑海里就浮现出开封日报编辑董道远为这本书日夜操劳的件件往事。董道远今年41岁。是1981年毕业的大专生,到报社以后,先当校对,后当理论版编辑。在学校,他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好学生,14门功课总评成绩达到90分,在报社,无论作校对、当编辑,他都认真负责,出色地完成任务。1984年7月,组织上让他搞新闻志,他又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知道,修志是一项总结历史,有益后世的大事,组织上让自己干,是对自己的信任。他也知道,任务是繁重的。开封是一座古城。解放前是河南省的省会。近百年内出版报刊200多种,修志的工作量不小。在困难面前,董道远不退缩,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光荣的工作。修志的头道工序,就是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把大量珍贵的材料弄到手。1985年春天,董道远去南京出差,收集资料。在南京,他早出晚归,很少吃到  相似文献   

7.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编辑要成为杂家,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注意资料的积累,对此,作为一名编辑,我是深有体会的。  相似文献   

9.
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 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知,我要来做《汉口情景》的责编,从策划到编辑到营销——接到这个任务,我觉得是2014年我所有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参加“韬奋新闻奖”评选,有幸阅读一百多位新闻界同仁的参选材料,如入宝山,深受教育。默默奉献,呕心沥血,甘为“人梯”,不求闻达,许多同志的敬业精神和“黄牛”事迹,成为我国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广泛宣扬,让社会认知,供同行学习。 有位同志特别注意总结工作经验,特别善于积累业务资料,引起我的高度注意。五十年代后期大学毕业,到报社当编辑,三十多年,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这是一位有心人,每天编辑事毕,总把全天工作回想一番,发生了什么新闻,自己如何处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事情已过26年,记忆有所缺失,但我仍将以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写一些我认为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和认识,以回报编辑同志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编审笔谈     
算起来,我从事专职数学编辑已经10年了。 在这10年中,我体会到当编辑不易,当一名好编辑更难。为了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整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许是必要的。 突出个性 办出特色 我编辑的期刊是《语数外学习(高中版)》。教辅类期刊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媒中介,对于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3.
我当业余通讯员已有30年的历史,觉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做有心人、当多面手”外,还需要不捐点滴,勤奋积累资料。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引用或参考。我的办法有三:①做卡片,已做500多张;②摘记,已记6本“硬面抄”;③剪辑报刊,已贴了20多本。我用这些办法将有关资料、正反面典型材料、名人名言或轶事、优秀文稿等分门别类积累保留起来,从积累的资料中,写出了许多文章。  相似文献   

14.
作为编辑,处理退稿是谁都会遇到的事。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以退稿与组稿(约稿)相比,人们的兴趣显然是在后者。然而,“退稿效应”确实存在。尤其是当它频频光顾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还是两年前,我在处理一件退稿时,除了向作者说明理由外,又多写了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对于编辑来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得录     
一得录新民杯征文本刊与新民晚报联合举办编辑的档次严泽波从事专业新闻工作的同志有职称高低之分,在所难免.若简单以一、二、三档论良莠,似乎鲜见;但一件件活生生的事实,却把编辑(记者)的档次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日,一位在乡镇当宣传干事的朋友向我诉屈,...  相似文献   

17.
在成为一名编辑之前 ,我曾经有过一段穿着白大褂紧张忙碌地穿梭于病人之间的短暂经历。后来鬼使神差地干起了编辑 ,没有了忙似陀螺的感觉 ,没有了救死扶伤的成就感 ,一下子感到空荡荡的 ,仿佛自己从事了一份“游手好闲”的职业。慢慢地我才进入了状态 ,省悟到这份貌似自由的职业的不易与压力 ,同时也渐渐体味出它的种种乐趣。首先 ,编辑工作算不上是份沉闷的工作 (虽然有时长时间伏案会令人觉得有点乏味 ) ,对不同书籍的编辑 ,可以满足我对于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需求 ;当协助一个构想从萌芽到开花结果 ,当最初的草稿被打造成一本无论作者或我都…  相似文献   

18.
“心意拳”与“形意拳”之辨析曹竟宁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稍有不慎,可能会因一半个字而曲解整句话、整段文的意思,甚至将整篇文章的立意搞错。在编辑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复审一部书稿,名为《山西六合心意拳》。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中,无论各级比赛...  相似文献   

19.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位记者朋友向我反映说,一个驻外记者在驻在国工作期间所积累的新闻信息资料都记在个人的笔记本上、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一旦他工作期满奉调回国,这些信息资料也就跟着他和他的脑袋一起回国了。接替他的人初来乍到,没有这个国家现成的相关资料,眼睛一抹黑,一切都得自己从头摸起,等到把情况基本摸熟了,他也该回国了。后来者又得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过程,珍贵的新闻信息资源就这样白白地流失了! 他的话启示我对新闻信息资源重新作了一番审视。我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