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中,主-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表示的意义也多样,除了一般的“施、动、受”的表义模式之外,该结构主要就是用来对“使动”“意动”及“为动”等关系进行表示,并具有不同特点.本文尝试对古代汉语的“主—动—宾”结构的表现形式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用v P壳理论对中动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中动结构生成于使役性导致的句法移位,推导出英汉中动结构统一的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3.
工具/处所类中动结构是目前中动句研究领域的盲点,学者们普遍都在讨论传统意义上的受事主语的中动结构。结合Pylkkanen(2002)的应用型论元(Applied Argument)理论对工具/处所类中动结构的句法推导或生成模式作些探讨,以期探寻出更好的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界以往的中动句研究深化了对于这种结构的认识,但是对如何界定中动结构并无统一的认识,对于中动句的谓语动词是否及物也存在争议。实际上及物与否不能作为判断动词能否构成合法中动结构的标准,对中动动词性质的判断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来分别进行;中动动词既可以是及物性的,又可以是不及物的;经过了语法化的过程,中动动词形成了"间及物性"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性是中动结构语义关系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动结构作为英语语态的一个特例,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学者们在中动结构的归类和特性等方面已经达成一些共识,而对于该结构的形成原因则是众说纷纭.不同的语言学家依据不同的语言学理论,采取了不同的语言学研究策略,对于中动结构的生成规则、构成原因、语义和语用基础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讨.本文则试图采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尝试在该语言学框架内探讨中动结构的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来探讨中动结构的共性与个性.文章先从英语的中动结构入手,总结出了中动结构的一般性特点,继而对Sinhalese语、古希腊语、法语和德语等语言的中动结构进行跨语言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对于有中动形态标记的语言来说,可以直接根据中动标记来确定.而且,有形态标记的中动结构与反身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关系的远近来对语言进行分类,如单一式中动结构和双重式中动结构.但是,这些结论都不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没有形态上的中动标记.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动结构应从语义上找到共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动句的句法结构、中动词的形成过程及语用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异同,并简单探讨了中动结构形成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动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句法语义特征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难点.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不同理论对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解释,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对二语习得者进行了研究.该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基本的概括,并且对未来的研究提了相关建议,以期对后来学者们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0.
中动结构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国外对中动结构的研究较完善,但国内的研究比较零碎。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中动结构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动句的层次结构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动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其层次结构。第二,从句法构造方面分别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特征。通过对两部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