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勤是目前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瓶颈”西安医科大学张崇仁关键词:后勤工作高校发展深化改革瓶颈199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岗清同志在北京“一省、一市、一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当前,高等学校的主要问题,不是师资问题,因为师生比例不高;也不是设...  相似文献   

2.
劳工党执政以来解决社会矛盾的举措 “实现社会公正,推动经济发展”是巴西劳工党政府执政的主要目标。但是,面对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劳工党政府以务实的态度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措施。卢拉总统执政之初就表示,新政府是“全民政府”,不是“一党执政”.“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谅解和谈判”,推行“和平和温良的改革”。巴西劳工党领导人也强调,“卢拉政府不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府,不是一个对抗性的政府,也不是一个革命性决裂的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在巴西现有的经济秩序框架下,进行变革和进行渐进地有程序地改革的政府”。  相似文献   

3.
《天津教育》2014,(11):5-5
随着教改的深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教师在一些方面应当进行理性而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改革其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探索,一种追求,没有现成的路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样板。不是搞出几个“X+Y”的简单公式,也不是提炼几个“A步B·环节”的短语,就万事大吉了。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搞“大跃进”,吃“大力丸”,喝“大胆汤”,玩“大手笔”,吹“大泡沫”。我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改必然是一种扬弃,既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_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也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教改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4.
一,教育革命孕育教育新生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非流水匆匆、风吹无痕的走过场,也不是局限于教学方法、教材改革的教学改良,而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国家力图通过这场“革命”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从根本上扭转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继而唤回教育真谛,还教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改革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我国目前教育改革评价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教育改革的评价意识不定,存在评价需求与评价供给的脱节。一方面,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需要“理性”的而不是“感情冲动”的教育改革行为,教育改革的评价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无论是改革者、改革评价者,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也不是某几门学科的改革,而是一场文化实践的变革,是学校文化的再造。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两个“为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专家们提出了不少改革思路,教育部门也在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方式的改变、招生形式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从各方而反馈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改革措施并未真正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导致改革的成效不大?笔者以为,并不是改革措施本身不好,而是系统思维的缺失导致改革措施成了“鸡肋”。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看,解决“应试教育”的诟病不应该孤立地针对高考本身.应该将高考放在大教育的背景下,将相关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实行联动,才能保证改革成功。基于这一思路,笔者提出解决应试教育诟病的新思路:取消高等教育统一的入学考试(以下简称“宽进”),开设“水平测试”通道,严把高等教育的出口关(以下简称“严出”)。“三管齐下”不但能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而且对“高考后遗症”(由高考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具有治本的作用。这一置换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希俭 《中学理科》2007,(10):67-68
课改以来,作为教育者思考得最多的便是“学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问题”不是通过反复机械的学习所谓“正确”答案而得到的,为了聪明地解决某一问题,就必须将问题看作是自身的问题,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搜索并发现达到目标的途径远比简单被告知正确答案更令人高兴和满意.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金莹 《辅导员》2014,(14):166-166
当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学理念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前不久参加一次教研会议,大家就美术课如何发展个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发展个性是否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传授绘画技艺是否就是扼杀个性?我以为,争论涉及美术课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问题,是关系到如何认识、贯彻“以人为本”“发展个性”这一新的教学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怎么都行”——学校改革研究的后现代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改革研究的“方法中心”的科学主义取向,使它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尴尬。后现代思想对“方法中心”的否定给教育改革研究带来了广阔的选择道路。学校改革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追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而不是发现普适的“规律性”,所以它取“问题中心”,在方法上“怎么都行”。这一后现代视角将促使教育研究走向学校生活,走向平民化,而叙事研究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师范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师范教育改革中的“师范性”问题白中军师范教育改革的“师范性”问题,既是师范教育整体改革的共有目标,又体现了其改革自身的独有特色。在这里,“师范性”不是与“学术性”相对而言的概念,我们把它界定为:师范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而又发展着的特殊规定性。本文...  相似文献   

12.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些人对所谓“现有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象描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评价是“镣铐”,是跳好新课程改革之“舞”的最大阻力,是应突破的瓶颈,是应服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此,我认为,这些观点粗看似乎有道理,细究未必符合事实。因为束缚基础教育改革之“舞”的“镣铐”是发展问题,而不是评价问题。教学评价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发挥好检验监督功能,才能和课改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课改之“舞”跳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革命”。在这场变革面前,政治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变化。面对“课程改革”,政治教师要做到“三个更新”,即教育理念要更新、知识结构要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要更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必修课实现“基础分流”,通过选修课来实现“差异发展”,是当今对教育的一种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选修课”“学分制”即将全面实施。今天,选修课已经不是开与不开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好、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有许多教师早已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为此,本刊特邀几位探索过选修课的教师撰写了这一组章,介绍自己的经验教训。这些来自于一线的鲜活体验,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它们同属于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哲学上的最高概括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具体情况(事物、矛盾、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明确的指出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企业改革战略,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行分类指导,明确提出“抓大放小”的战略。“抓大”就是抓“中国经济的脊梁”,国家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命脉和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小”就是放开放活一般国有小企业,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国有小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但不是国家放手不管,也不是把小企业放活片面理解为“私有化”。而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抓大、放开中小企业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势在必行,这种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按“有所坚持、有所舍弃,有所巩固、有所突破”的思路,对现行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不是什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孰是孰非、两种教育绝然对立水火不容的问题,而是我国大穷且中学、大学太少的缘故。因此不改革这种状况,仅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素质教育上是于事无补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即生命历程”的理念。教育与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教育和课程的实施中生活,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