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该如何课堂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轻松,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今小学《品德与生活》,试着论述小学教师该如何运用多维性体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教育者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感悟,形成良好的品质,身心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总结出新课程实践标准,指导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均有所变革与突破。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也越发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浅析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4.
何延云 《山东教育》2007,(1):104-104
《品德与生活》课倡导品德培养必须回归生活,因为首先的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道德救育。《品德与生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把握来自社会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使教育教学更贴近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愉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感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引导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到更好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德育的融入方式,从思想观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切入,重在德育的创新运用,提高德育实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既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时期.又是儿童品德发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使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孩子生活的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运用、理解、判断.引发思考,升华情感.将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教材《品德与社会》给人耳目一新、清新开阔之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非常简明、富于趣味.但有一些稚嫩之处。  相似文献   

11.
《教师》2018,(9)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逐步深入,生活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许多师生的欢迎,也获得了极大的成效,这是一种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德行良好、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为目标活动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真实活动,并且去观察、去实践、去演示教材中的内容,从而进行有实质性的学习,有效地进行品德培养。  相似文献   

12.
曾兴俊 《教师》2014,(30):93-93
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策略。笔者认为,通过创设和谐情境、生活情境、竞赛情境、问题情境、对比情境、艺术情境等,能有效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课教师意识到继续单纯地以说教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6.
曾志伟 《师道》2011,(9):37-37
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传统的教材采用独白式语言,新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出内容生活性、课堂活动性、教法开放性、价值引导性等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应使课堂成为学生参与、思考、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呈现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赵源 《小学生》2013,(12):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以教学目标定教,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也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最先应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但在教研活动中,经常是更多探讨教学设计,而很少关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