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育时对象是人,现存德育对人的关注远未足够,还必须从是独立的,完整的,整体进一步拓展,把“人”作为德育的基点,以培养人的情感为关键,人的实践为动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德育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政治为本、以物质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技术为本,学生正在被德育。对此,学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做到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个人完成道德的社会化。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的倾向,并有不道德行为在校园内时有发生。造成学校德育低效原因在于:①德育泛政治化、过分化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以社会利益代替个人利益,严重损害德育的价值;②德育简单化,把学生当成“美德袋”;③德育渠道窄,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德育手段落后,不能与学生内需产生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4.
传统学校德育在内容、途径和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德育主体的单极弱化,更使德育的效能难以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的期待。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以德育课为力点,以学校德育文化为平台,以家庭、学校、社会为结构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熊孝林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9,(4)
以人为本的德育是人本理念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延伸和体现.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以激活人的内因为突破口,实现对人的德育教育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的关键在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品位决定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的品位.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14,(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创新学校德育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正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8.
在校园网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因势利导,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来看,校园网德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为此,德育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网德育资源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扩大网络管理员范围,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组成网络建设共同体;进一步挖掘班主任队伍资源。 相似文献
9.
10.
11.
阐述了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并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对朱小蔓教授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述与价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小蔓教授作为德育研究的辛勤工作者,她执着追求教育理想,把自己诚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注入到道德教育研究中,使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面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失衡问题,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教育大环境下,本文拟对朱小蔓教授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进行一下简要的阐述和归纳,以谋求学术同仁、社会各界人士对该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扩大共识。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个性,即心理学上称“人格”。人的个性的正常形成和健康发展,是现代德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和神圣使命。为此,学校必须努力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CHEN Nai-lin 《江苏教育研究》2008,(13)
学校教育发展需要更高、更宽的视野。本文从以下方面作了探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主体位移;创新组织管理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社会一体化发展;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发展需要更高、更宽的视野。本文从以下方面作了探讨: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跨越;从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主体位移;创新组织管理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教育一社会一体化发展;教育发展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专职德育队伍的和谐发展对高校德育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高校专职德育队伍在心理、结构、稳定性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要采取有力措施,消除队伍各层面的不和谐因素,促进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利于高校德育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章军凤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5):9-9,3
21世纪是专才、通才和复合型人才驰骋的崭新世纪。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将道德实践贯穿干学校德育模式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的佳绩。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重道德认识,轻道德行为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开创高校道德实践课的新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为建立科学和谐的德育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德育的整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入世后我国进一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在内容上过于政治化、功利化;在方法上重认知、轻实践;在主体上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途径上单一、缺乏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德育模式的产生。中学德育的整合模式以其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双向性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在扬弃以往德育模式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三级整合体系,从而丰富德育理论,为中学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玢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4):84-87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