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登斯在他的晚期现代性理论中对现代性、自我认同等进行了探究。他认为自我认同的困境是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侵入造成的,他的研究方法别具特色,这种认识论对成人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成人教育研究应该走进成人"生活世界",积极促进成人的"自我反思性建构"。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在其晚期的社会学理论中对现代性和自我认同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侵入是造成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这种认识论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创业教育应该步入生活世界,同时应积极促进我国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建构。  相似文献   

3.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他的结构化理论,而对他的自我认同理论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这本书所要表达的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是在反思性选择和反思性自恋机制作用下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总结出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具有的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就是,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方向首先是向内,然后才向外的,而传统社会里自我认同的方向则首先是向外,然后才向内的.而且,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认为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工业主义和市场经济。现代性的发展导致了三个相关联的结果: 时空分离、社会关系分化与重组、反思维控制机制的形成。自我认同是自我对个体生活经历的反思性投射的产物。现代性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权威系统、思想文化的解构, 使个体自我认同产生困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是民办高校教师坚守教师职业规范、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关键,关系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从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构成要素、现实困境和生成机制出发,以营造良好的公共认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建构平等的群体认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获得感;重构明晰的自我认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为抓手,探究构建多元化的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体系,可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2000-2017年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的分布特征,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聚焦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的困境、影响因素和建构路径.研究发现:工作环境与机构文化的变化,教学与科研压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引发教师教育内心紧张、焦虑、孤独、无助等多种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体验和较低的职业效能感导致教师教育者难以认同并建构"研究者"和"教师的教师"的专业身份.自我研究、叙事探究和学习共同体协助下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有效支持教师教育者建构新的专业身份,提高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性质原因,相对与其他教师来说面临更多身份认同困境。虽然他们受到较高的制度身份建构与角色期待,但学校场域及形成的“地方性权力”对之有一定消解作用。在制度身份认同、他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三者中,S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他我身份认同最低。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应从相关制度、政策的关注,转向“学校场域实践”下个体间的互动与交往。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