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1.粟作和稻作。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约一万年的农业革命以谷物种植为主干,对中国上古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北方地区早期以粟黍(sùshǔ)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水稻为主,两者都原产于我国。2.蚕桑和丝织。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与黄帝时代相当。作为蚕桑丝织的母国,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4000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就已经出现多处城堡建筑。到了夏商西周对期,都邑大发展。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则始于春秋时期,其辉煌时期是唐宋明清。这里所说的早期城市,是指城市的初创阶段,或称作萌芽阶段,在时间上包括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阶段,其中夏商阶段又包括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和  相似文献   

4.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辽河水系与黑龙江水系南北呼应,是东北地区两条最大的水系。辽河干流总长度为1 390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辽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仅涉及到三大山脉(长白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而且流经丘陵、平原、沙漠、湿地,最后注入渤海的辽东湾。从辽河流域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特点来看,其早期族群文化遗迹的地理分布大体是按照西辽河、东辽河与下辽河流域三个区域展开。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和燕山地域的夏商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有着悠久而又成熟的文明形态,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途径,从居处形态上说,是由村落到都邑,中国传统的早期国家是植根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明;从组织形态上说,是由部落到国家,陶寺遗址是中国国家文明形成的重要物化表征;从观念形态的发展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实际上礼制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祭祀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一体是其根本特点。中国古代礼制传统定型于三代之际,但是追根溯源,还应与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诸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渊源关系。距今8 000年以前,较早地出现于辽西一带的北方旱地粟作农业、环壕聚落和早期礼制因素之于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度量衡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人类交换行为,二是乐律累黍说。度量衡发展与变化则与当时的科技水平及经济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里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 ,它是汉民族文化融合、吸纳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果。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 ,也经历了诸多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多的变革和创新中 ,汇集成一条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长河。从中国文化的演变看 ,可以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分为九个时期 ,即大禹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宋末、辽夏金元、明至清中叶、晚清迄现代。从这九个时期可以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一 ,前文明期 :从猿人到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的起源有南北不同,北方是旱作农业中的粟和黍、稷,南方是水田农业中的水稻。本文先从北方旱作农业中的粟和黍、稷开始谈起。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考古遗址中的证据:确定农业起源只能依靠考古遗址中的相关资料。包括农业使用的工具、作物的种子以及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最早的粟作农业可以追溯到距今16000年的山西下川旧石器晚期文化,距今13000—9000年是中国北方粟作农业大发展的阶段。北京东胡林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PRA法,对我国“熊猫大县”——平武主要大熊猫栖息地的村民,进行了生态环境意识调查研究。并通过精心设计量表,将此类研究的定性分析,扩展为定量分析,求出了意识的分布率和折线图。结果发现大熊猫栖息地少数民族多,古朴的传统意识比较浓厚,基本处于农业文明意识阶段。由此揭示出,长期以来在山区进行保护工作困难的原因之所在——当地人保护意识严重偏低。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已列入我国第一个ICDP项目论证会资料,为我国保护生物学公众教育领域作了有益的开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在阿什河畔建立的金王朝,对于黑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女真人以飓风之势入主中原,造成了时代的震荡和社会大变动的局面。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以前,主要居住在荒凉冷僻的黑龙江流域。那时尚处于农奴制阶段,且带有大量的军事民主制与家长奴隶制的残余特征。在与契丹族、汉族进行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中,女真族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其中的部落酋长、军功阶层或新生的农奴主,一跃而成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女真族军事地主阶层,以“汉化”为主要目标,又籍借于“崇尚女真旧俗”的原则,将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作为一种新鲜活力注入到自己的整个民族肌体中,为本民族营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气象。金代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更新以及精神面貌的转换,深刻影响了当时北亚及东北亚地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格局的演变。从而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文化进程,并出现了历史上的繁荣而壮阔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反映于军事,就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文化。发源于大陆农业文明的中国军事文化,与产生于海洋商业文明的西方军事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的集中表现:一是义利之争——中国军事文化重义轻利,西方军事文化重利轻义;二是道器之别——中国军事文化重道轻器,西方军事文化重器轻道;三是力谋之辨——中国军事文化信奉智慧加谋略,西方军事文化崇尚力量加技术;四是和战之偏——中国军事文化偏好和平趋向保守,西方军事文化注重进攻无视道德。与此相反,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意义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既有中国军事文化注重和平、仁爱天下的优长,又有西方军事文化崇尚斗争、长于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谋统一、求和平、重防御、讲凝聚的军事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比较中西方军事文化的异同,把握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军事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开掘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r-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京,承德为清代陪都,都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这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牧交互转换。辽西地域多元文化因素荟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诗书之路辽西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民族一文化廊道,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变迁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标本,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 ,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 6千年历史 ,“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8.
自三代至宋,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中下游吴楚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多落后于北方中原地区。然至两宋时期,吴楚地区的文化出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校快速发展,教育兴旺发达,其总体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国范围内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有品味的学术文化水平高,学者如林,人才众多,大家辈出,名家不胜枚举,许多学人德高望重,为世所范;这里人口的综合素质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代表儒学正统与中心地位以及反映其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众多学派也多分布于此;科举中吴楚一带高中进士的数量占据了当时全国录取名额的绝大部分;从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方面看,这里的发展水平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素质较高的人才分布比例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北方一带是由多变少,以吴楚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则是由少变多,且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宋代吴楚地区文化的这种跨越性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当时我国的文明昌盛之地,文化发达之区,教育兴旺之所,人才荟萃之乡,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在两宋之际已转移至以吴楚文化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但在吴楚地区间,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不大平衡。宋代推动这一地区文化跨越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南迁等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中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原文明特有的务实性、包容性、延续性、世俗性等特点,使得中原文明能够将自己的以礼乐为代表的礼制文化传播给周边文化,且改变了周边文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稳固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