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回应学生的文本之问、现实之问、未来之问3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即以对经典文本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回应学生关于当代世界变化的“现实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奥秘的探寻,回应学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之问”,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2.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法定的教育知识。法定的课程在实施时会发生各种“形变”,课程授受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文本的转化以及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课程文本发生“形变”的主要因素。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课程发生“形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是一方面,对照各种课程文本来考察课程接受过程;另一方面,由课程授受过程来反思各种课程文本。  相似文献   

4.
以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对微信公众号上刊载的课程故事及其社会实践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课程故事建构了“儿童偏好”倾向的话语范式,凸显了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儿童原型和作为隐身支持者的教师原型。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策略性地运用某些话语技术弥合了文本和教育现实之间的断裂,最终在语言评价市场的形塑下,完成了个体“自我合法化”的话语建构历程。“儿童偏好”的建构范式阐释了教师的公开表达与个体反思的剥离,揭示了幼儿园教师言语生产空间所经历的组织规训,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个体“寻路觅向”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5.
杨荣 《上海教育》2007,(10B):48-49
课程作为育人的“蓝图”,只有借助课堂才能真正起到育人之作用,如果说领导、专家是课程的宏观领导者,区级层面则是课程改革的中观领导者,而基层学校的校长则是课程领导的微观实践者。通过校长的工作,可以使国家的课程方案从文本方式得以转化为育人形态。在此“下嫁”的过程中,校长理应是第一责任人,关注学校的课程建设,承担课程领导的责任,也是校长管理新的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将作业设计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使得作业设计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作业评价一体化”的维度,彰显课程育人的整体性目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进行学情考量,探寻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之难;要关注评练交融,明确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之向;要通过作业巩固,开发革命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实施的想像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的想像力,是指通过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言说,打破课程的抽象、僵死的边界,打通科学世界和师生生活世界的通路,以避免课程理解的程式化。要实现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层面的,即作为文本的课程;一是“人”层面的,即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其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有着多元空间和层叠涵蕴的理解系统,是文本、作者、编者与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错互动过程,体现了多重性与复杂性。文本解读是有情境性的,在不同时域、不同境况,需要语文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意识参与,并能够在不同角色和意识之间自由切换,或是自由阅读者,或是课程理解者,或是教学设计者,或是互动解读者。语文教师有时要进入“有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充分在场;有时要进入"无我"之境,让“个性自我”合理隐身;有时又要在“有我”与“无我”、“角色自我”与“学生自我”之间灵活切换。  相似文献   

9.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情境化教学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语文:培东有约》这部书的研究,再结合肖培东的其他课例,梳理出“肖式情境”教学的特点及其创设情境教学策略:“肖式情境”的核心是“文本即情境”,即紧紧立足文本本身,把文本作为生动丰富的情境,在文本情境里设置情境,把文本和社会生活勾连成情境。  相似文献   

10.
陈家尧 《今日教育》2007,(10S):41-43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制度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由此.课程内容除了有预先设计的静态的文本内容.还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的内容。所以有人说.新课程的话语体系中“生成”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在积极尝试生成性教学.可是.由于对“生成”的理解有误,出现了一些误区,甚至出现了被“生成”牵着鼻子走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