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的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同时,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笔者用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开心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质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8.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尽管改革的呼声颇高,各种尝试风起云涌,但“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本来应该充满情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沉闷呆板.平平淡淡。而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追求趣味,他们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课堂,对传统教法非常反感。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呢?依笔者之见,讲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四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一、语文味语文课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文课“主导”的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本文从"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尽管改革的呼声颇高,各种尝试风起云涌,但“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本来应该充满情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沉闷呆板,平平淡淡。而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追求趣味,他们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课堂,对传统教法非常反感。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滋有味呢?依笔者之见,讲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充满激情,打动学生情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以情动人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文学的生命是情感。语文课的教学,要求语言充满激情,具有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其情感的共振。语文教师的激…  相似文献   

16.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上语文课比作做菜,那字词句篇就是食材,听说读写就是烹调技法,要想把菜做得有滋有味,光有食材和烹调技法还不够,还需要油盐酱醋葱姜蒜等调味品.怎样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让学生喜欢呢?下面,我就结合最近听过的一节《海滨仲夏夜》,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上的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快乐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快乐。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仅仅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都能把语文课上得这么“有趣”“有味”“好玩”,那么,学生怎么可能“从中学就开始讨厌语文”!为了让语文课上得“有趣”“有味”“好玩”,我认为应该给语文课注入一些新的元素,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得有效一些,真正变得高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