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2.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  相似文献   

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过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真是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连接起来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的,要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的问题,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教材说明《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中的经典篇目,全篇300余字,虽简约却不失细腻精致。小说通过叙述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从窝里掉下来的雏儿的故事,颂扬了动物界的真情,虽然主要角色是动物,却能强烈激起人类对世间真情的思索。教学片断一、教师范读,打开课文情景之门师:刚才我们反复朗读了课文,现在大家回顾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哪几个动物之间的故事。(学生一一回顾,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出“猎狗”、“老麻雀”、“小麻雀”的图片)师:这三个角色在故事中是什么样的表现?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老…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宋茂红 《小学生》2010,(9):45-4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张海峰 《河北教育》2005,(13):27-28
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特点,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内化。  相似文献   

9.
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内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  相似文献   

11.
《浪花》是一首散文诗,全篇有三个自然段,共7句话。除第四句话外,其他六句话全押韵。句式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课文通过“小姑娘”感到的、看到的,把浪花当作人,讲了浪花的样子、声音和它给“小姑娘”带来的欢乐。本课配有一幅插图,以夸张的手法画出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脚、丫伸进海水里与浪花嬉戏的欢快神态。  相似文献   

12.
小语教学要强化“读”的训练,通过读来理解、积累和内化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而获得的。如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一、“读”要到位“读”要到位,教师必须做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给学生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精粹,讲到点上。即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掌握了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的课,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这样要求学生:“接下来把这段话读一遍!”“接下来把课文朗读一遍!”然而均没有提出明确的“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之一。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这就失去了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一、感知读,理解字词,了解大意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读,重点应该放在初步感知、读通读顺上,这就要求学生:①理解字词,扫清障碍。利用字典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易混字的读音;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词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读练学用初二册谈骨气持之有据确凿有力——举例论证[课文指要]这篇课文先提出了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对怎样的人才是有骨气的人和什么是骨气作了必要的阐述,然后以具体事例为论据,从几个方面论证了怎样才算是有骨气的。学习本文应掌握这一结...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朗读为主来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张老师知难而进,设计得相当不错。总结起来,张文有三个优点:1.教学与自评相结合。五个教学环节的自评把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的优点明白地点出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2.重视读的方式的多样性。老是单一的读法,学生肯定觉得没劲张老师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读的方法多样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他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求新求趣,看来效果还不错。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感到“自主、合作”好弄,“探究”难办。张老师的“读后总结”根据学生、课文的实际,设计探究创新教学,“探究”的分寸把握得好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读代讲”是通过老师的导读.使学生明文意、悟文理,并受到情感教育的一种教学结构。导读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再读课文,理解词意;三、精读课文,解决间题;四、品读课文,以声达情。朗读技巧的运用有利于促学,使学生快捷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7.
《月光曲》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17课(课件出示题目)。我们把题目齐读一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没有感受到月光的皎洁:让我们再来一遍,轻轻地读,一齐感受月光的美丽吧!(再次齐读,学习状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维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体现其课型特点。笔者就“学文’才的“读”谈点教学建议。(桂林山扬这篇文章描述了桂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引导学生从读中求解。范读。在学生细致观察(桂林山水》彩色图后,可由教师范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观察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改编后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编排了 30篇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安排在“识字学词学句”之后。本册第三组是继“古诗”之后的课文教学。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识字;②词句训练;③朗读和背诵;④学习语言;⑤积累语言。教学重点是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本组课文的体裁有儿歌、故事;题材有写盎然春意的《我爱祖国》,有表现革命传统人物形象的《小八路》和《王二小》,有反映能客观地认识事物《我选我》的当代儿童,内容丰富有情有趣。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兼容了语文知识、思想…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语文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正体现了叶老的这一语文教育思想,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定量的课内自课文和参考阅读课文,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理解,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由教师“精雕细刻”;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