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学是将学生引入理性世界的极佳途径,是和哲学一样启人心智的学问。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工程问题"的实践,谈一点一管之见。案例:(一)创设情境,孕伏问题。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创设了下面情境:修一条30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修完,  相似文献   

2.
【总评】本节课教学,教师能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产生了学数学、用数学的需要,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问题提出 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几”和“第几”这两个知识点没有难度,可以这么说,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即使不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正确解答教材中“想想做做”的5道题。从更大范围来看,整个第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对于班中部分学生来说,都已经会了,有个别同学甚至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能正确解答了。当然,班中肯定也有几位学生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还得依靠数手指进行。  相似文献   

4.
侯淑平 《吉林教育》2005,(10):25-2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画笔教学时,介绍完“圆/椭圆”工具的使用后,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画。于是,我先让学生看了两个简单的由圆构成的图案,如太阳、五环旗图案,进而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类似的图案。在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相对充分的酝酿后,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球、靶心的图案。在此基础上,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一些美丽的相对复杂的图案,如动物、建筑物等,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杂志中看到:新加坡中学数学教材中,结合课本的具体内容安排有不同形式的活动(In—Class Activing).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对此我们感触颇多.数学不仅是科学知识,而是一项技术——数学技术,在数字时代的今天,这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以及讨厌单调说教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  相似文献   

6.
顾青山 《江苏教育》2001,(17):44-46
师:老师这儿有4块饼,现在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我们一起用掌声表示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吴平 《江苏教育》2008,(10):38-39
(一)谈话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相似文献   

8.
严国仙 《江西教育》2007,(12):10-10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使学生真正成为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  相似文献   

10.
王崇斌 《考试周刊》2011,(72):104-105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量的意义,形成数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上了一节落实新课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千克的认识"。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千克,在体验中建立、生成千克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案例 一、实践活动,引起猜想 师:(请看会场上的横幅)今天我们为“嘉兴市实验学校年会”上研究课。嘉兴市实验学校研究会刚刚被评为2002年浙江省先进集体,奖状还没有发呢。请小朋友们设计两张大小不同的奖状。  相似文献   

12.
所谓“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性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去认识客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4.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如何利用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教材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切合教学目标,切合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反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口号,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喝彩,于是问题教学应运而生。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上应该如何贯彻和实践新课程提出的的这一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运用问题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现结合《摩擦力》一节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程宏杰 《辅导员》2011,(24):74-74,77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典型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单一物体时间、路程、速度三者关系的研究),在五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相遇问题的集中学习。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教学设计中的新授环节,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但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思考时产生的疑问才算是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充分思索和表达观点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虽然,  相似文献   

19.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11,(4):50-F0004
最近看到的课堂,多半注重认识过程的前半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组探究、汇报归纳,以至有所发现.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但是,众所周知,认识过程还有理性认识的加深,并反作用于实践的后半段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分类”一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知识,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过程。笔者在组织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感受单一分类的含义,正确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