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倩 《下一代》2014,(5):40-41
正1.东汉初年,匈奴贵族征服和统治了曾是西汉辖属的西域广大地区。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的使团首先到了鄯善国。2.开始,国王对班超一行十分敬重,愿意建立友好邦交。可是不久又迟疑不决,态度也冷淡起来。3.经过了解,原来是匈奴也派来了使者,向鄯善王威逼利诱,施加压力。鄯  相似文献   

2.
哇,精灵豆现在比我都厉害了,真是青出于蓝呀! 你用词不当!你既不是我的老师,又不是我的长辈,怎能用“青出于蓝”呢?  相似文献   

3.
“诸子出于王官”论是学术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之一例。从内容上考察,此说实为比附之谈.“诸子时代”与“王官时代”的隆替是社会大变动的产物,王官之守与诸子学术间虽有相似性,却不可能有一一对应的师承关系.结合两汉的社会政治思潮来考查,则不难看出,“诸子出于王官”论是刘向、刘歆父子对诸子学说所作的折衷于政治的评判,是其时代政治思想在学术分类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5.
王荷  光宇 《红领巾》2007,(12):32-33
  相似文献   

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赵海漪 @李光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晓岚),人称他“于书无所不通”又是一位著名诗人,但我以为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名师。《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记载,他路过古北口时,偶见旅壁一诗,剥落过半,仅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门生朱子颖的诗句。不久他出督闽学,在严江舟中赋诗曰:“山色空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有一次他与朱子颖相遇,说:“别人说我这首诗写得好.其实这首诗是从你‘万山青到马蹄前’这一句脱胎而出的。别人说是青出于蓝,今日我这成…  相似文献   

8.
【解释】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造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这次的胜利。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搭进去了。  相似文献   

9.
《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有些教学参考资料译成了『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或『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自秦川出发,…』。将『出于秦川』的『于』字误译成了『从』字或『自』字。『于』字是文言文里应用极为广泛的介词,它所表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它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自时,则可根据文意译作『从』、『自』,而若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介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的。介词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出于"收入词典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将其归为动词。文章从语言事实出发,从其历史演变过程、语法分布、语法意义等多个角度对"出于"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以求更科学的论证其词性。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乐皆出于法"是出自<管子>的一个独特命题,在<商君书>和黄老思想中可约略窥见它的形成轨迹.前者从功能、后果的意义上证明德出于法,刑为仁义之本;后者以道论法,从"道生法"的形而上命题,落实到"执道者生法"、君出法的现实命题,最后演变为齐法家的君出道德、法摄仁义礼乐教化,这样就与晋法家殊途同归了.这个命题的形成透露了战国时代中后期百家争鸣中此消彼长的一些消息.  相似文献   

12.
钟嵘在《诗品》中因其对阮籍作出"其源出于小雅"的评价,使得阮籍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空前绝后的存在。阮籍诗歌继承着《小雅》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阮籍诗歌中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为《小雅》所不具备,《小雅》境界亦有阮籍诗歌所未及之神韵,二者在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说到纪文达,人们很快就会想起他写的一首以诙谐见长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神女下凡尘。生下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其实他还是一位非常正直的老师。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载,他路过古北口时,“偶见旅壁一诗,剥落过半,中有‘一水涨喧人语外,万山青到马蹄前’二句,公奇赏之。”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他的门生朱子颖(字孝纯)的诗句。以后他出督闽学,在严江舟中赋诗曰:“山色空濛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斜阳流水推篷望,处处随人欲上船。”这以后,  相似文献   

14.
要把书读好、读活的辩证法是:始入于“迷”,终出于“迷”。所谓始入于“迷”就是在学习的时候。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全副身心都“迷”到学习中去。“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学家韩愈,就曾在《答李翊书》里。用处若忘(静居时如有所忘),行若遗(走路时若有所失),俨乎其若思(看来好象在思考什么问题),茫乎其若迷(茫茫然理不出一个头绪)这样几句话,来形容自己读书时入“迷”的神情。世界上众多学有所成的著名人物,在  相似文献   

15.
在“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人对圆的认识.提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教师称,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由正方形到八边形……边数无限增大,直至得一圆。对此解释,我们甚感疑惑,“圆出于方”是这样解释的吗?如果是,那后一句“方出于矩”岂不要解释为正方形是由矩形不断地切割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6.
节假日里,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亲戚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工作的种种状况以及对人生经历的诸多感慨。不妨看一下在我的朋友们身上所发生的事,他们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的态度、心理状况以及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说了好几年了,但许多地方只是把转轨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应试教育”却依然故我。 其一是办重点,抢生源。办重点学校,办重点班,是典型的“应试教育”。重点学校在招生时把服务区内的尖子学生统统招去;普通学校也不甘示弱,把一般学生按成绩又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重  相似文献   

18.
张凤儒 《考试周刊》2013,(34):171-17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课堂教学遵循"三为主"原则,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这些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是拥有最多发言权的课堂的最大受益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在传授中重"导"是好方法。但教师"喧宾夺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现今是一个极度娱乐化的时代,娱乐“新闻”充斥着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本无可非议,只是很多媒体在张扬明星的八卦新闻时,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不顾语言本身的规则胡乱用词。“下嫁”就是一个典型,似乎只要是女明星,都可以使用“下嫁”。例如:(1)关女主播侯佩岑下嫁给黄伯俊一度是台湾娱乐圈最为关注的明星婚恋之一。(东北新闻网2013年06月06日)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语文教学失败的病根在哪里?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中学语文一线教师,我深切地感到:是“一元化”的思维窒息了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