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演变”这个词,在我们国内已经很久不提了,倒是西方报刊和政界要人在文章或著作中不断地使用它.实际上,从1917年到现在,西方反共势力在确认用武力不能铲除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没有一天不梦想用“和平演变”的方法来恢复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机会,大举向社会主义发动“和平攻势”,妄图促成共产主义在本世纪结束前实现“大溃败”.严酷的事实说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亡我之心从未泯灭,和平演变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最现实、最严重的危险.1949年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政策彻底失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于当年8月公布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白皮书和他本人同年7月30日致杜鲁门的信,提出了通过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从内部搞和平演变的战略.不过,计谋虽好,“和平演变”却绝非一日之功.侵朝战争惨败之后,1953年就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等人又大肆鼓噪“和平演变”,提出“和平解放”战略.杜勒斯提出要用“精神的压力和宣传的压力”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领导下“解  相似文献   

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不仅拒绝承认新中国,还与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并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但随着美国深陷越南战争难以自拔和美国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被迫调整其对外战略,其中一个重大步骤就是于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在此基础上,经过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可见,“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两者的时间和标志不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开始于1971年。这一年发生了中美关系史上的…  相似文献   

3.
三、发展期(1972—80年代上半期) 1972年,纽约出版社根据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四卷本英文版《鲁迅作品选》(杨宪益、戴乃迭翻译),出版了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标志着美国鲁迅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发展是互为影响的。鲁迅研究在美国重受青睐,首先与1972年中美建交以及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上升密不可分。这个一卷本的《鲁迅作品选》,紧跟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匆匆面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象征。同  相似文献   

4.
论70年代以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后的冷战 2 0年 ,美国对台政策通过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表现出较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动。其变动方向是逐渐接近中国大陆立场的。冷战后 1 0年 ,美国对台政策在实际做法上已背向中国大陆的立场 ,其对华的伤害和干涉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期间。总括冷战期间和冷战后 ,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 ,既没有根本放弃对台的错误立场 ,也没有打破 70年代以来中美双方所确认的原则立场。美国对台政策的稳定性实质上保持在既不公开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而与台湾建立正式官方关系、也不放弃与台湾继续发展“实质关系”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5.
1958年确立的“演变”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对东欧的基本政策。美国历届政府都努力推行“演变”政策,以求促使东欧国家脱离苏联阵营,并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该政策决定了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诸多交流都基本具有了“演变”的政治目的。然而,1989年东欧剧变虽然是美国冷战年代历届政府推行“演变”政策所寻求的政治目标,但却不是美国长期实施“演变”政策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7.
自冷战以来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苏联的卫星国家东欧诸国的政策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从遏制政策、解放政策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和平演变政策”,并最终成为美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艾森豪威尔时期处于美国对东欧政策转变的过渡时期 ,由于处于政策产生的发生阶段 ,政策内容的完善和影响还未进一步展开 ,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9.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双方就改善中美关系以及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交换了意见。随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这标志着中美两国20年的对抗结束,走上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道路。中美关系的转折是本世纪国际事务中重大事件,它不仅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从敌对状态走向正常化的历史的回顾,探索和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这对保持和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不无益处。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干美国奉行亲蒋仇华的政策,中美两国处于长达20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小布什第二任期,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依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其“新中东战略”,以伊朗“核问题”为突破口,对伊朗进行打压,试图和平演变或颠覆伊朗现政权,把它纳入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以哈梅内伊为首的伊朗保守派坚决捍卫伊朗的“神权政治”,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美伊关系很可能将在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中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1.
应美国政府的邀请,朱镕基总理于今年4月6日开始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磋商,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中美经贸关系问题.那么,中美经贸关系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一、发展势头较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中美经贸关系开始恢复.1972年到1978年间这种关系的发展极不稳定,起伏很大.到1978年,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仅为9.9亿美元.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随后,双方签署了中美贸易协定.该协定规定两国自1980年2月起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并在金融、财务、货币和银行交易方面相互提供一切必要的便利.这个协定以及后来的一些相关协定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外交方面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政策。在此背景下,1984年4月底美国总统里根赴华访问。访问成果主要有:里根表示美国将履行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承担的义务,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中美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以后,中美关系失去“向苏看”的特点,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的特别关注。美国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政策,而中国则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从而使两国关系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并给双方带来了影响.中美双方应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双方的合作,以塑造一种稳定、和谐与共赢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世界历史》教材在叙述1972年中美发表的《上海公报》时,都采用了这样的提法:“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最终将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美国结束了同中国的对抗,改善了关系。”今年2月底,适逢《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世界知识》第5期发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政府经过了短时间的“眺望”,对新中国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不承认”政策。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美两国政府面对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形势,都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包括两国间的相互政策,为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开始试探和接触。1970年,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r71年7月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政策的真实意图是,防范中国单独或联合其它新兴大国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和现存世界秩序,并无将中国变成其政治“附庸”或对中国实行“软性杀戮,或说是慢性谋杀”的意图;今后5年,是中美两国通过战略对话达成政治互信、建立持久和平伙伴关系的最佳时机;要同美国达成政治互信,仅仅变换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思想和政策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西方的政界人物以不加掩饰的言论和行动表明,他们正大力加强“对中国内政和经济改革的影响”,希望中国早日“变成一个”西方决策者们“想要看到的那样的中国”,这样,我国不能不尖锐地面对“和平演变”的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从反“和平演变”的高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课题,突出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美国对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采取了敌视和对立的立场。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为中美邦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后经过多方谈判,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两国为什么会在这么长的时间断交?追本溯源,症结所在就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它的后期,美国执行了一条错误的对华政策。正如《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沙勒所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间,美国对华“制定了一项不幸的政策”,并“把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